止循資序的成語故事
拼音zhǐ xún zī xù
基本解釋止:只,僅;循:順著,引申為沿襲,依照;資序:論資排輩。指只靠資歷。
出處清·陳忱《續(xù)資治通鑒》第五卷:“若專引知識,則嫌于私;若止循資序,未必皆才。”
暫未找到成語止循資序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止循資序)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飲鴆止渴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霍諝傳》:“譬猶療饑于附子,止渴于鴆毒,未入腸胃,已絕咽喉。” |
因循守舊 | 東漢 班固《漢書 循吏傳序》:“光因循守職,無所改作。” |
揚(yáng)湯止沸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董卓傳》:“卓未至,進(jìn)敗”裴松之注引《典略》:“臣聞?chuàng)P湯止沸,不如滅火去薪。” |
抽薪止沸 | 北齊 魏收《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
學(xué)無止境 | 清·劉開《問說》:“理無專在,而學(xué)無止境也,然則問可少耶?” |
止戈為武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二年》:“非爾所知也。夫文,止戈為武。” |
靡所底止 | 《詩經(jīng)·小雅·祈父》:“胡轉(zhuǎn)予于恤,靡所底止。” |
止沸益薪 | 明·李贄《為黃安二上人書》之三:“對高潔人談高潔,已為止沸益薪,況高潔十倍哉!” |
止于至善 | 西漢 戴圣《禮記 大學(xué)》:“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
到此為止 | 陳忠實(shí)《白鹿原》第16章:“兆海痛苦地嘆口氣:‘完了。到此為止。’” |
樹欲靜而風(fēng)不止 | 西漢 韓嬰《韓詩外傳》第九卷:“樹欲靜而風(fēng)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也。” |
舉止嫻雅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一回:“更是性格敏慧,舉止嫻雅,淺笑微顰,豐華入目;承顏順意,婉孌快心。”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詩經(jīng)·小雅·車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止戈興仁 | 《漢晉春秋》:“將欲止戈興仁,為百姓請命。” |
舉止言談 | 唐·杜牧《罪言》:“山東之人,叛且三五世矣,今之后生所見,言語舉止,無非叛也,以為事理正當(dāng)如此,沈酣入骨髓,無以為非者。” |
擺老資格 | 毛澤東《農(nóng)業(yè)合作化的一場辯論和當(dāng)前的階級斗爭》:“這一點(diǎn)他自己說了,說是有點(diǎn)擺老資格。” |
高山仰止 | 《詩經(jīng)·小雅·車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望梅止渴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
戛然而止 | 清 李綠園《歧路燈》第95回:“滿場生旦凈末,同聲一個曲牌,也聽不來南腔北調(diào),只覺得如出一口。唱了幾套,戛然而止。” |
望門投止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黨錮傳 張儉》:“儉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門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 |
適可而止 | 先秦 孔子《論語 鄉(xiāng)黨》:“不多食”宋 朱熹集注:“適可而止,無貪心也。” |
因循茍且 | 宋 呂祖謙《答潘叔度》:“以此等語言自恕,則因循茍且,無一事可為矣!” |
心如止水 | 唐·白居易《祭李侍郎文》:“浩浩世途,是非同軌;齒牙相軋,波瀾四起。公獨(dú)何人,心如止水;風(fēng)雨如晦,雞鳴不已。” |
令行禁止 | 《逸周書 文傳》:“令行禁止,王始也。” |
循序漸進(jìn) | 《論語 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xué)而上達(dá),知我者其天乎?”朱熹注:“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漸進(jìn)耳。” |
循循善誘 | 先秦 孔子《論語 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
永無止境 | 茅盾《秦嶺之夜》:“秦嶺上還有積雪,秦嶺的層嵐屏障永無止境似的。” |
淺嘗輒止 | 清 彭養(yǎng)鷗《黑籍冤魂》:“此物非不可嘗,茍文人墨客,淺嘗輒止,用以悅性陶情,有何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