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沙汰礫的成語故事
拼音dèng shā tài lì
基本解釋指除去雜質,使之純潔
出處清 惲敬《祭張皋文文》:“志合心齊,如金在熔,澄沙汰礫,以精為同。”
暫未找到成語澄沙汰礫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澄沙汰礫)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泥沙俱下 | 清 袁枚《隨園詩話》第一卷:“人稱才大者,如萬里黃河,與泥沙俱下。余以為:此粗才,非大才也。” |
含沙射影 | 晉 干寶《搜神記》第12卷:“其名曰‘蜮’,一曰‘短狐’,能含沙射人。所中者則身體筋急,頭痛,發熱;劇者至死。” |
恒河沙數 | 《金剛經 無為福勝分》:“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 |
折戟沉沙 | 唐 杜牧《赤壁》詩:“折戟沉沙鐵未消,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
打破沙鍋問到底 | 宋 黃庭堅《拙軒頌》:“覓巧了不可得,拙從何來?打破沙盆一問,狂子因此眼開,弄巧成拙,為蛇畫足,何況頭上安頭,屋下安屋,畢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
披沙剖璞 | 唐·劉禹錫《唐尚書吏部侍郎奚公神道碑銘序》:“一入中禁考策詞,三在天官第章句,披沙剖璞,由我而顯者落落然居多。” |
飛沙轉石 | 晉·陳壽《三國志·吳志·陸凱陸胤傳》:“蒼梧、南海,歲有風瘴氣之害,風則折木,飛砂轉石,氣則霧郁,飛鳥不經。” |
聚沙成塔 | 《妙法蓮華經 方便品》:“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 |
澈底澄清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6回:“如今這個人的來歷是澈底澄清的明白了。” |
恒河一沙 | 清·各邦額《夜譚隨錄·宋秀才》:“宋陰念一身蜩寄世間,真如恒河一沙,滄海一粟。” |
眼里揉不下沙子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9回:“奶奶寬洪大量,我卻眼里揉不下沙子去。” |
射影含沙 | 清·許奉恩《里乘》第七卷:“輸金獲兔,猶屬幸事,禍人轉以福人,射影含沙,徒勞心計。” |
逾沙軼漠 | 南朝·宋·顏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棧山航海,逾沙軼漠之貢,府無虛月。” |
猿鶴蟲沙 | 晉 葛洪《抱樸子》:“周穆王南征,一軍盡化,君子為猿為鶴,小人為蟲為沙。” |
久戰沙場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福州靈云志勤禪師》:“久戰沙場,為什么功名不就?” |
正本澄源 | 《舊唐書·高祖紀》:“欲使玉石區分,薰蕕有辨,長存妙道,永固福田,正本澄源,宜從沙汰。” |
積沙成灘 | 《人民日報》1970.12.30:“雖然魚群分散,但捕一網得一網,積沙成灘,化小勝為大勝,使淡季也取得較好的收獲。” |
馬足龍沙 | 曼殊室主人《班定遠平西域》第一幕:“虎頭燕頷,人言萬里之侯;馬足龍沙,胸有千秋之業。” |
走石飛沙 | 《三國志 吳志 陸凱傳》:“蒼梧、南海,歲有風瘴氣之害,風則折木,飛沙轉石,氣則霧郁,飛鳥不經。” |
炊沙作飯 | 唐 顧況《行路難》詩:“君不見擔雪塞井徒用力,炊沙作飯豈堪吃?” |
積沙成塔 |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 |
飛沙走石 | 唐 谷神子《博異志 呂鄉筠》:“若人間吹之,飛沙走石,翔鳥墜地,走獸腦裂。” |
銜沙填海 | 明·何景明《送呂子遷右給事中》詩:“銜沙填海志,煉石補天情。” |
端本澄源 | 宋 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二:“春秋之時,天王之使,交馳于列國,而列國之君,如京師者絕少。夫子謹而書之,固以正列國之罪,而端本澄源之意,其致責于天王者尤深矣。” |
炊沙鏤冰 | 宋·張淏《云谷雜記》卷首:“絕編壞簡徒自苦,炊沙鏤冰初何功?” |
飛沙揚礫 | 《宋書·五行志五》:“暴風迅起,從丑上來,須臾轉從子上來,飛沙揚礫。” |
炊沙成飯 | 唐 顧況《行路難》詩:“君不見擔雪塞井空用力,炊沙作飯豈堪食。 |
入海算沙 | 明·宋濂《杭州靈隱寺故輔良大師石塔碑銘》:“教秉固當學,若沉溺不返,如入海算沙,徒自困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