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血未干的成語故事
拼音kǒu xuè wèi gān
基本解釋古時訂立盟約,要在嘴上涂上牲口的血。指訂約不久就毀約。
出處先秦 左丘明《左傳 襄公九年》:“與大國盟,口血未干而背之,可乎?”
暫未找到成語口血未干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口血未干)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口一聲 | 《金瓶梅詞話》第七回:“西門慶那里肯,一口一聲只叫‘姑娘請受禮?!?/td> |
一口三舌 | 漢·焦延壽《易林》卷十:“一口三舌,相妨無益?!?/td> |
一口不能著兩匙 | 宋·范成大《丙午新正書懷》詩:“口不兩匙休足榖,身能幾屐莫言錢?!弊宰ⅲ簠侵V云:“一口不能著兩匙?!?/td> |
一口兩匙 | 宋·范成大《丙午新正書懷》詩:“口不兩匙休足谷,身能幾屐莫言錢。” |
一口同聲 |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六回:“因天時尚早,復到街上訪問本府政績,竟是一口同聲說好。” |
一口同音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一回:“所以聽得周三說了一句,大家就一口同音說,以義氣為重。” |
一口吸盡西江水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居士龐蘊》:“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 |
一口咬定 | 清·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十回:“先把住持僧慧修,嚴行審訊,問他將李國斌藏在何處,慧修一口咬定不認得李國斌?!?/td> |
一干一方 | 明·陳洪謨《繼世紀聞》第二卷:“逆瑾用事,賄賂公行,凡有干謁者云饋一干,即一千之謂,云一方,即一萬之謂。” |
一干二凈 | 清 李汝珍《鏡花緣》:“他是‘一毛不拔’,我們是‘無毛不拔’,把他拔的一干二凈,看他如何?” |
一干人犯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7回:“奸夫淫婦,雖該重罪,已死勿論。其余一干人犯,釋放寧家?!?/td> |
一摑一掌血 | 宋·朱熹《朱子語類·論語》:“大概圣人做事,如所謂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直是恁地?!?/td> |
一擲干坤 | |
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 | 宋·朱熹《朱子語類·論語》:“大概圣人做事,如所謂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直是恁地?!?/td> |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 宋 姜夔《白石道人詩話》:“波瀾開闔,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又作。” |
一波未成,一波已作 | 宋·姜夔《白石道人詩說》:“波瀾開闔,如在江湖中,一波未成,一波已作。” |
一腔熱血 | 明·吾丘瑞《運甓記·問卜決疑》:“胡騎猖狂,中原無主,一腔熱血,無以自效?!?/td> |
一言出口,駟馬難追 | 宋·歐陽修《筆說·駟不及舌說》:“俗云:一言出口,駟馬難追?!墩撜Z》所謂‘駟不及舌’也?!?/td> |
一針見血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郭玉傳》:“一針即瘥。” |
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11回:“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隨你做甚么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 |
七口八嘴 | 魯迅《墳·我之節烈觀》:“既不羞自己怯弱無能,也不提暴徒如何懲辦,只是七口八嘴,議論他死了沒有,受污沒有,死了如何好,活著如何不好?!?/td> |
七竅流血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5回:“那婦人揭起被來,見了武大咬牙切齒,七竅流血,怕將起來?!?/td> |
萬口一詞 | 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三章第一節:“現在萬口一詞,愿立永康王,不可更改?!?/td> |
萬口一談 | 《宋史·胡銓傳》:“今內而百官,外而軍民,萬口一談,皆欲食倫之肉。” |
萬口一辭 | 唐 孫樵《武皇遺劍錄》:“群疑膠牢,萬口一辭?!?/td> |
三緘其口 | 漢 劉向《說蒼 敬慎》:“孔子之周,觀于太廟,右陛之側,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
不干不凈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10回:“不知是那里附學的學生,倒欺負他,里頭還有些不干不凈的話?!?/td> |
不干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