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格以求的成語故事
拼音jiàng gé yǐ qiú
基本解釋降:降低;格:規(guī)格;標(biāo)準(zhǔn)。降低標(biāo)準(zhǔn)來尋求或要求。指不堅持原來的要求和標(biāo)準(zhǔn)。
出處魯迅《墳 燈下漫筆》:“那么到親戚朋友那里借現(xiàn)錢去罷,怎么會有?于是降格以求,不講愛國了,要外國銀行的鈔票?!?/p>
暫未找到成語降格以求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降格以求)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以柔克剛 | 三國 蜀 諸葛亮《將苑》:“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以柔制剛。” |
虛位以待 |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寧可虛位以待人,不可以人而濫位?!?/td> |
度己以繩 | 《荀子·非相》:“故君子之度己以繩,接人則用抴?!?/td> |
以文亂法 | 《韓非子·五蠹》:“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td> |
繩之以法 | 漢 馮衍《上疏自陳》:“以文帝之明而魏尚之忠,繩之以法則為罪,施之以德則為功?!?/td>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元·許名奎《忍經(jīng)》:“堯夫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td> |
學(xué)以致用 | 李新《為有源頭活水來》:“要結(jié)合實際工作和革命斗爭的需要來學(xué),學(xué)以致用,并且勤學(xué)苦學(xué)?!?/td> |
嚴(yán)陣以待 |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漢光武帝建武三年》:“甲辰,帝親勒六軍,嚴(yán)陣以待之?!?/td> |
反求諸己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上》:“射者正己而后發(fā),發(fā)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td> |
以小見大 | 老舍《趙子曰》:“這樣的事實不能算他的重要建設(shè),可是以小見大,這幾件小事不是沒有完全了解新思潮的意義的人們所能辦到的?!?/td> |
誅求無度 | 《舊唐書·于頔傳》:“擅興全師,僭為正樂,侵辱中使,擅止制囚,殺戮不辜,誅求無度,臣故定謚為厲?!?/td> |
難以置信 | 馬克·吐溫《競選州長》:“當(dāng)真把我的名字牽連到這個不名譽的嫌疑上面,一時實在令人難以置信?!?/td> |
以權(quán)謀私 | 鄧小平《一靠理想二靠紀(jì)律才能團結(jié)起來》:“有的黨政機關(guān)設(shè)了許多公司,把國家撥的經(jīng)費拿去做生意,以權(quán)謀私,化公為私。” |
曉以大義 | 吳玉章《從甲午戰(zhàn)爭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憶》第十四篇:“林時爽誤信其中頗有黨人,合欲曉以大義?!?/td> |
掉以輕心 | 唐 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故吾每為文章,未嘗敢以輕心掉之?!?/td> |
拭目以待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朝廷舊臣,山林隱士,無不拭目以待?!?/td> |
孜孜以求 | 孫犁《蕓齋瑣談》:“因為他那種孜孜以求、有根有據(jù)、博大精深的治學(xué)方法,也為人所熟知了?!?/td> |
以身試法 | 東漢 班固《漢書 王尊傳》:“明慎所職,毋以身試法?!?/td> |
以弱制強 | 三國·蜀·諸葛亮《將苑·將剛》:“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以柔制剛。” |
聊以自慰 | 漢 張衡《鴻賦序》:“余五十之年,忽焉已至,永言身事,慨然其多緒,乃為之賦,聊以自慰?!?/td> |
供不應(yīng)求 | 《茅盾選集 長春南關(guān)行》:“現(xiàn)在接受了南方六個單位的訂貨單,每天生產(chǎn)一至二噸,供不應(yīng)求?!?/td> |
儉以養(yǎng)德 | 三國·蜀·諸葛亮《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 |
信以為真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只因他平日冒稱是宰相房玄齡之后,在人前夸炫家世,同僚中不知他的來歷,信以為真,把他十分敬重?!?/td> |
以毒攻毒 | 宋 羅泌《路史 有巢氏》:“而劫痼改積,巴菽殂葛猶不得而后之以毒攻毒,有至仁焉?!?/td> |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yuǎn) | 漢 劉安《淮南子 主術(shù)訓(xùn)》:“是故非淡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yuǎn),非寬大無以兼覆。” |
有求必應(yīng) | 唐 李煙《妒神頌》:“所求必應(yīng),高山仰止?!?/td> |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春秋·魯·孔丘《論語·憲問》:“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td> |
從天而降 | 東漢 班固《漢書 周亞夫傳》:“直入武庫,擊鳴鼓。諸侯聞之,以為將軍從天而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