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辀格磔的成語故事
拼音gōu zhōu gé zhé
基本解釋鷓鴣的叫聲。
出處唐·李群玉《九子坡聞鷓鴣》詩:“正穿詰曲崎嶇路,更聽鉤辀硌磔聲。”
暫未找到成語鉤辀格磔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鉤辀格磔)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致知格物 | 西漢·司馬遷《禮記·大學》:“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格古通今 | 明·無名氏《東籬賞菊》第四折:“賢才抱德隱田園,格古通今眾所傳。今番詔取為官后,保祚皇圖億萬年。” |
擺老資格 | 毛澤東《農業合作化的一場辯論和當前的階級斗爭》:“這一點他自己說了,說是有點擺老資格。” |
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 《武王伐紂平話》下卷:“姜尚因命守時,直鉤釣渭水之魚,不用香餌之食,離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負命者上釣來!’” |
格殺勿論 | 清 林則徐《體察洋面堵截情形折》:“駛近夷路,概行追擊,倘敢逞兇拒捕,格殺勿論。” |
別具一格 | 清 呂留良《與施愚山書》:“詠見贈詩,風力又別具一格。” |
盜玉竊鉤 |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 武昌起義 清吏條陳》:“盛宣懷不過郵傳部大臣耳,倘使處于總協理大臣地位,則盜玉竊鉤,何事尚不可為。” |
鉤心斗角 | 唐 杜牧《阿房宮賦》:“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 |
格格不入 | 清 袁枚《寄房師鄧遜齋先生》:“以前輩之典型,合后來之花樣,自然格格不入。” |
格物致知 | 西漢 戴圣《禮記 大學》:“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鉤金輿羽 | 《孟子·告子下》:“金重于羽者,豈謂一鉤金與一輿羽之謂哉。” |
格殺弗論 | 清·夏燮《中西紀事·粵民義師》:“洋人入其界者,登時格殺弗論。” |
形格勢禁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救斗者不搏戟,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 |
攝魄鉤魂 | 明·朱權《沖漠人》第二折:“你三個自今日,當遠離,再休要詠月吟風,攝魄鉤魂,把人狐魅。” |
捍格不入 | 《禮記·學記》:“發然后禁,則捍格而不勝。”鄭玄注:“捍:堅不可入之貌。” |
鉤深索隱 | 《周易·系辭上》:“探賾索隱,鉤深致遠。” |
訓格之言 | 《孔子家語·五儀》:“所謂庸人者,心不存慎終之規,口不吐訓格之言。” |
有恥且格 | 先秦·孔子《論語·為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
鉤玄獵秘 | 清·陳田《明詩紀事戊簽·江暉》:“景孚為文,鉤玄獵秘,雜以古文奇字。” |
鉤元提要 | 唐·韓愈《進學解》:“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 |
鋸牙鉤爪 | 北周·庾信《哀江南賦》:“彼鋸牙而鉤爪,又循江而習流。” |
破格錄用 | 曾樸《孽海花》第27回:“此外新進之士,有奇才異能的,亦應時破格錄用。” |
格格不吐 |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元豐類稿》:“《上歐陽舍人書》文弱而碎,其論事又格格不吐,此少作故也。” |
握鉤伸鐵 | 唐·皮日休《鹿門隱書六十篇并序》:“夫桀、紂之君,握鉤伸鐵,撫梁易柱,手格熊羆,走及虎兕,力甚也。” |
自成一格 | 清 趙翼《甌北詩話 白香山詩》:“香山于古詩律詩中,又多創體,自成一格。” |
別開一格 | 陳春華《丙午萍醴起義記》:“是役事跡,馮自由同志之《開國前革命史》已將大略記錄,故本篇別開一格。將當日香港《中國日報》紀錄及由各方面采集之資料,詳細排敘,不厭求詳。” |
鉤元摘秘 | 鄭觀應《盛世危言·藏書》:“或鉤元摘秘,著古今未有之奇書。” |
竊鉤竊國 | 《莊子·胠篋》:“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