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服微行的成語故事
拼音yīn fú wēi xíng
基本解釋微行:帝王、官吏隱藏自己身份改裝出行。舊指帝王或官吏穿便裝,隱瞞自己的身份進行民訪。
出處
暫未找到成語陰服微行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陰服微行)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經明行修 | 東漢 班固《漢書 王吉傳》:“左曹陳咸薦駿賢父子,經明行修,宜顯以厲俗。” |
服低做小 | 元·李文蔚《圯橋進履》第二折:“我又索含容折節,屈脊躬身,伏低做小,跪膝在塵埃。” |
行百里者半九十 | 《戰國策·秦策五》:“詩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難也。” |
服牛乘馬 | 《周易 系辭下》:“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 |
隨行就市 | |
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 | 明·顧大典《青衫記·承璀受閫》:“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 ,大小三軍,聽吾命令。” |
謹小慎微 | 漢 劉安《淮南子 人間訓》:“圣人敬小慎微,動不失時。” |
體恤入微 | 鄭觀應《盛世危言·女教》:“俄國特設教女收生院,凡胎前產后一切要癥,必須明白透澈,體恤入微。” |
視微知著 | |
三人行,必有我師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三十七回:“宋江聽罷,扯定兩個公人說道:“卻是苦也!正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
一寸光陰一寸金 | 唐 王貞白《白鹿洞》:“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
行不顧言 | 戰國·鄒·孟軻《孟子·盡心下》:“言不顧行,行不顧言,則曰:古之人,古之人。” |
將寡兵微 | 元·無名氏《黃鶴樓》第三折:“然劉備將寡兵微,我則彼立劉朝,復興漢世,非小官之能。” |
粗服亂頭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容止》:“裴令公有俊容儀,脫冠冕,粗服亂頭皆好。時人以為玉人。” |
穢德垢行 | 宋 葉適《辯兵部郎官朱元晦狀》:“中材解體,銷聲滅影,穢德垢行,以避此名。” |
各行各業 | 鄧小平《辦好學校,培養干部》:“過去我們想請各行各業開個名單,提高一些人的工資,說了好久,只是停留在口頭上,沒有實現。” |
兵微將寡 | 元 關漢卿《單刀會》第一折:“他兄弟雖多,兵微將寡。” |
各行其是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九卷:“兩者俱賢,各行其是。” |
生知安行 | 西漢·戴圣《禮記·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
敗德辱行 | |
心服口服 | 先秦 莊周《莊子 寓言》:“利義陳乎前,而好惡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 |
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言語》:“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 |
陰陽怪氣 | 曹禺《北京人》第二幕:“他們哪一個是想順我的心?哪一個不是陰陽怪氣?”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詩經·小雅·車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勢在必行 | 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80回:“又知此事勢在必行,次日一早,便往城外訪友去了。” |
服氣吞露 | 明·無名氏《洞玄升仙》第一折:“若論道姑休養,服氣吞露,搬離運坎,施仁布義,必有成仙之日也。” |
一目十行 | 宋 劉克莊《雜記六言詩》詩:“五更三點待漏,一目十行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