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烘學究的成語故事
拼音dōng hōng xué jiū
基本解釋冬烘:形容懵懂,淺陋。指昏庸淺陋的知識分子。
出處茅盾《幻滅》:“無奈應試者大抵是那一類腳色——冬烘學究,衙門蛀蟲,又不能剝奪他們的考試權,只好讓他們來考。”
暫未找到成語冬烘學究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冬烘學究)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學無止境 | 清·劉開《問說》:“理無專在,而學無止境也,然則問可少耶?” |
博學多聞 | 《文子 精誠》:“雖博學多聞,不免于亂。” |
學貫中西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106回:“博了個熟識時務,學貫中西的名氣。” |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 | 《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 西漢·戴圣《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
學以致用 | 李新《為有源頭活水來》:“要結合實際工作和革命斗爭的需要來學,學以致用,并且勤學苦學。” |
學而時習之 | 《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
敏而好學 | 《論語·公冶長》:“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
學而不厭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困而不學 | 《論語·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
鴻儒碩學 | 《晉書·儒林傳序》:“鴻儒碩學,無乏于時。” |
款學寡聞 | 莊周《莊子 達生》:“今休,款啟寡聞之民也。” |
道山學海 | 明·無名氏《鳴鳳記·鄒林游學》:“道山學海功非淺,孔思周情文可傳。” |
春去冬來 | 《新編五代史平話·周史》:“不然,厲兵秣馬,春去冬來,使賊兵疲于奔命,俟其勢衰,收之未晚。” |
斷織勸學 | 《后漢書:樂羊子妻傳》載:“遠尋師,一年來歸,妻跪問其故,羊子曰:‘久行懷思,無它異也。’妻乃引刀趨機而言曰:‘……,今若斷斯織也,則損失成功,……,若中道而歸,何異斷斯織乎?’” |
學而優則仕 | 《論語·子張》:“子夏日:‘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
勤學苦練 | 老舍《文藝學徒》:“在他的一幅作品里,四妙咸備,樣樣表現著他終生勤學苦練、奮斗不懈的精神。” |
西學東漸 | 《尚書·禹貢》:“東漸于海。” |
飽學之士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56回:“公等皆飽學之士,登此高臺,可不進佳章以紀一時之勝事乎?” |
鉅學鴻生 | 漢 揚雄《羽獵賦》:“于茲乎鴻生鉅儒,俄軒冕,雜衣裳,修唐典,匡《雅》《頌》,揖讓于前。” |
好學不倦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楚世家》:“昔我文公,狐季姬之子也,有寵于獻公,好學不倦。” |
形而上學 | 毛澤東《矛盾論》:“一種是形而上學的見解,一種是辯證法的見解,形成了互相對立的兩種宇宙觀。” |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 春秋·魯·孔丘《論語·述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呀呀學語 | 巴金《還魂草》:“朋友那個新生的男孩就是在這樣的環境里養育起來的,現在開始呀呀學語了。” |
秋收冬藏 | 西漢·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 |
邯鄲學步 | 莊周《莊子 秋水》:“且子獨不聞夫壽陵余子之學行于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
學淺才疏 | 南朝 梁 劉勰《文心雕龍 神思》:“若學淺而空遲,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聞。” |
學而后知不足 | 江澤民《在黨外人士迎春座談會上的講話》:“不知,就要學習,學而后知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