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深義重的成語故事
拼音qíng shēn yì zhòng
基本解釋指情感深遠、恩義厚重。
出處晉 溫嶠《重與陶侃書》:“且自頃之顧,綢繆往來,情深義重,著于人士之口。”
暫未找到成語情深義重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情深義重)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廂情原 | |
一廂情愿 | 蔣子龍《喬廠長上任記》:“有人說:‘你這一廂情愿,石敢同意去嗎?’” |
一往情深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任誕》:“桓子野每聞清歌。輒喚奈何!謝公聞之曰:\'子野可謂一往有深情。\'” |
一往而深 | 明·湯顯祖《〈牡丹亭記〉題詞》:“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
一相情原 | |
一相情愿 | 金 王若虛《滹南遺老集》:“晏殊以為柳勝韓,李淑又謂劉勝柳,所謂‘一廂情愿’。” |
一見鐘情 | 清 墨浪子《西湖佳話》:“乃蒙郎君一見鐘情,故賤妾有感于心。” |
一見鍾情 | |
一言為重,百金為輕 | 宋·王安石《商鞅》:“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
一重一掩 | 唐·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詩:“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鳥山花吾友于。” |
七情六欲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回:“至求仙一事,無非遠離紅塵,斷絕七情六欲,一意靜修,自然可入仙道了。” |
萬丈深淵 | 高玉寶《高玉寶》第13章:“玉寶身子一閃,只覺得兩腳懸空,‘咚’一家伙,掉進了萬丈深淵。” |
三諫之義 | 《公羊傳·莊公二十四年》:“戎將侵曹,曹羈諫曰:‘戎眾以無義,君請勿自敵也。’曹伯曰:‘不可。’三諫不從,遂去之,故君子以為得君臣之義也。”何休注引孔子曰:“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此之謂也。” |
上情下達 | 《管子·明法》:“下情不上通,謂之塞。” |
下情上達 | 語出《管子 明法》:“下情不上通,謂之塞。” |
不義之財 | 漢 劉向《列女傳 齊田稷母》:“不義之財非吾有也,不孝之子非吾子也,子起。” |
不仁不義 | 宋 朱熹《朱子語類 大學三》:“害人與穿窬,因為不仁不義。” |
不分輕重 | 毛澤東《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上級機關也不要不分輕重緩急地沒有中心地同時指定下級機關做很多項工作。” |
不徇私情 | 王朔《你不是一個俗人》:“我們是好朋友,可是你能不徇私情,這才說明你是真正愛護我。” |
不念舊情 | 王朔《玩兒的就是心跳》:“否則我上臺后可不念舊情,就算你們跪下來求我,我起碼也得把你們送進集中營。” |
不情之請 |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灤陽消夏錄二》:“不情之請,惟君圖之。” |
不知深淺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19回:“抑且水蕩坡塘,不知深淺。” |
不知輕重 | 戰國 秦 呂不韋《呂氏春秋 本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養物,則不知輕重也。不知輕重,則重者為輕,輕者為重矣。” |
不知輕重緩急 | 毛澤東《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上級機關也不要不分輕重緩急地沒有中心地同時指定下級機關做很多項工作。” |
不足輕重 | 清 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五:“筆帖式為滿洲進身之一途,今各衙門皆有,額設候補者又盈千累萬,視為不足輕重矣。” |
不近人情 | 戰國 宋 莊周《莊子 逍遙游》:“大有徑庭,不近人情焉。” |
世態人情 | 元·關漢卿《四塊玉·閑適》曲:“南畝耕,東山臥,世態人情經歷多。” |
世情如紙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九回:“世情如紙,只有錦上添花,誰肯雪中送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