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魏救趙的成語故事
拼音wéi wèi jiù zhào
基本解釋指攻擊敵人后方;迫使進攻的敵人撤回兵力的戰術。魏、趙:戰國時的國名。
出處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30回:“曹軍劫糧,曹操必然親往;操即自出,寨心空虛,可縱兵先擊曹操之寨;操聞之,必速還。此孫臏‘圍魏救趙’之計也。”
暫未找到成語圍魏救趙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圍魏救趙)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不可救療 | 《左傳 襄公二十六年》:“今楚多淫刑,其大夫逃于四方,而為之謀主,以害楚國,不可救療。” |
不可救藥 | 《詩經 大雅 板》:“多將熇熇,不可救藥。”孔穎達疏:“多行慘酷毒害之惡,熇熇然使惡加于民,不可救止而藥治之。” |
不知有漢,何論魏晉 | 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何論魏晉?!?/td> |
什圍伍攻 | 宋·秦觀《李陵論》:“古之善用兵者,雖能以寡覆眾,而什圍伍攻之道未嘗忽焉?!?/td> |
從井救人 | 先秦 孔子《論語 雍也》:“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人)焉?!鋸闹??” |
以水救水 | 《莊子 人世間》:“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td> |
以火救火 | 先秦 莊周《莊子 人間世》:“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td> |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 | 戰國·宋·莊周《莊子·人間世》:“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td> |
假階救火 | 《燕書》:“趙成陽堪,其宮火,欲滅之,無階可升?!?/td> |
全璧歸趙 | 南朝·梁·王僧孺《與何炯書》:“動一議可以固邦興國,全璧歸趙,飛矢救燕?!?/td> |
劫富救貧 | 范文瀾《中國近代史》上冊第三章:“天地會和饑民紛紛起義,揭‘官逼民反’……‘劫富救貧’等旗號,攻占城市,誅戮官吏?!?/td> |
匍匐之救 | 《詩經·邶風·谷風》:“凡民有喪,匍匐救之。” |
匡救彌縫 | 左丘明《左傳 僖公二十六年》:“糾合諸侯,而謀其不協,彌縫其闕,而匡救其災?!?/td> |
醫時救弊 | 宋 邵伯溫 《聞見前錄》卷六:“及唐元宗時,宰相姚元崇直奏十事,可以坐銷患害,立致升平,惟慮至尊,未能留意。醫時救弊 ,無出于斯!” |
十圍五攻 | 《孫子·謀攻》:“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td> |
原璧歸趙 | 清·王浚卿《冷眼觀》第十八回:“[你]敢是有甚么方法,能把那位客人失去的四百番花邊,原璧歸趙么?” |
同憂相救 | 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子不聞《河上歌》乎?同病相憐,同憂相救?!?/td> |
同惡相救 | 《晉書·呂光載記》:“晃、穆共相唇齒,寧又同惡相救,東西交至,城外非吾之有,若是,大事去矣?!?/td> |
同病相憐,同憂相救 | 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子不聞《河上歌》乎?同病相憐,同憂相救。” |
圍城打援 | 杜鵬程《保衛延安》第五章:“‘圍城打援’的辦法,不是常使用嗎?” |
圍點打援 | 李國文《冬天里的春天》第二章:“但是老練的帝國軍人卻揣摸不到于而龍牌下押的什么注,是圍點打援,目標朝著他?” |
圍追堵截 | 毛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著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td> |
坐視不救 | 宋 洪邁《夷堅志補 褚大震死》:“兇愎不孝,鄉里惡之。母嘗墮水中,坐視不救,有他人援之,后加詬罵而毆之?!?/td> |
姚黃魏品 | 宋·梅堯臣《次答公度》:“姚黃魏品若盡有,春色定應天下空。” |
姚黃魏紫 | 宋·歐陽修《綠竹堂獨飲》詩:“姚黃魏紫開次第,不覺成恨俱零凋?!?/td> |
完璧歸趙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藺相如帶寶玉去秦國換取城池,見秦王有詐,便憑著大智大勇,終于使寶玉完好回歸趙國?!?/td> |
嘗在圍中 | |
帶減腰圍 | 語出《梁書·昭明太子統傳》:“體素壯,腰帶十圍,至是減削過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