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鞭錘鐙的成語故事
拼音jī biān chuí dèng
基本解釋謂驅馬疾行。指急行軍。
出處清·李漁《奈何天·攢羊》:“破釜焚舟,擊鞭錘鐙,休怕風寒雪冷。”
暫未找到成語擊鞭錘鐙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擊鞭錘鐙)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錘子買賣 | 老舍《女店員》第二幕:“咱們哪,砂鍋砸蒜,一錘子的買賣,我永遠不再到這兒來!” |
一錘定音 | 劉紹棠《小荷才露尖尖角》:“他不聲不響,卻是一家之主;女兒中意,老伴點頭,也還得聽他一錘定音。” |
一鞭一條痕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隨你做甚么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 |
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11回:“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隨你做甚么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 |
一鞭先著 | |
一鞭先著 | 晉劉琨少負志氣,與祖逖為友,共以收復中原為志,曾與親故書曰:“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常恐祖生先吾著鞭。”見《晉書 劉琨傳》。 |
三錘兩棒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29章:“他本來也沒準備耽擱這么長時間,心想行不行三錘兩棒就完了,他轉幾天就回來了。” |
不堪一擊 | 王安憶《命運交響曲》:“我太響,心里卻在大聲地嚷:你的想法太不堪一擊了!” |
東聲西擊 | 明·李東陽《喻戰送李永敷南歸》:“子知戰乎……神出鬼沒,東聲西擊,變化而無常者,用也。” |
東馳西擊 | 清·魏源《圣武記》卷九:“各專責成,互相援應,毋東馳西擊,各不相顧。” |
中流擊枻 | 明·何大復《滹沱河上》詩:“未識臨河意,中流擊枻歸。” |
中流擊楫 | 《晉書 祖逖傳》:“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 |
為之執鞭 | 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 |
乘勝追擊 | 《新編五代史評話 梁史卷上》:“李思安躍馬交斗,經二十余合,思安拽槍徉敗,退去。單可及乘勝追擊。 |
以半擊倍 | 《管子·制分》:“人事荒亂,以十破百;器備不行,以半擊倍。”尹知章注:“敵國器備,不可施行;故此雖半,可以擊彼之倍。” |
以卵擊石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3回:“強欲與爭,正如以卵擊石,安得不敗乎!” |
以逸擊勞 | 《漢書·趙充國傳》:“今罕羌欲為敦煌、酒泉寇,飭兵馬,練戰士,以須其至,坐得致敵之術,以逸擊勞,取勝之道也。” |
先吾著鞭 | 《晉書·劉琨傳》:“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常恐祖生先吾著鞭耳。” |
先我著鞭 | 《晉書 劉琨傳》:“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常恐祖生先吾著鞭耳。” |
內外夾擊 | 郭沫若《洪波曲》第五章:“臺兒莊正面之敵,經我軍于六日夜開始總攻,內外夾擊……尚據險頑抗,戰況之烈,空前未有。” |
擊中要害 | 《后漢書 來歙傳》:“臣夜入定后為何人所賊傷,中臣要害。” |
擊其不意 | 《孫子·虛實》:“行千里而不勞者,行于無人之地也。”三國·魏·曹操注:“出空擊虛,避其所守,擊其不意。” |
擊壤而歌 | 清·荻岸山人《平山冷燕》第一回:“衣冠輻輳,車馬喧闐,人人擊壤而歌,處處笙簫而樂。” |
擊壤鼓腹 | 《莊子 馬蹄》:“夫赫胥氏之時,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
擊排冒沒 | 唐·柳宗元《唐故給事中皇太子侍讀陸文通先生墓表》:“秉觚牘,焦思慮,以為論注疏說者百千人矣。攻訐很怒,以辭氣相擊排冒沒者,其為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 |
擊搏挽裂 | 唐·陸龜蒙《五歌·水鳥》:“則有觜鈹爪戟勁立直視者,擊搏挽裂圖膻腥。” |
擊楫中流 | 明 韓守益《蘇武慢 江亭遠眺》:“擊楫中流,投鞭思濟,多少昔時豪杰。” |
擊轂摩肩 | 《戰國策 齊策一》:“臨淄之涂,車轂擊,人肩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