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預料的成語故事
拼音nán yǐ yù liào
基本解釋預:預先;料:料想,估計。很難預先想到。
出處三國 蜀 諸葛亮《后出師表》:“凡事如是,難以逆料。”
暫未找到成語難以預料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難以預料)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以當十 | 《戰(zhàn)國策 齊策一》:“一而當十,十而當百,百而當千。《史記 項羽本紀》:“楚戰(zhàn)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 |
一以當百 | 清·李漁《比目魚》第十四回:“楚玉也自領全軍殺將前去。及至兩不相對,真?zhèn)€人強馬壯,一以當百。殺得那些山賊,抱頭而竄。” |
一以貫之 | 先秦 孔子《論語 里仁》:“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 《論語·里仁》:“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
一文錢難倒英雄漢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9回:“天下事只怕沒得銀錢,便是俗語說得好:‘一文錢難倒英雄漢’。” |
一木難扶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94回:“巨聞:‘大廈將傾,一木難扶。’目今庫藏空虛,民日生怨,軍心俱離,總有良將。” |
一木難支 | 隋 王通《文中子 事君》:“大廈將顛,非一木所支也。” |
一柱難支 | 唐·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千鈞勢易壓,一柱力難支。” |
一虎難敵眾犬 | |
一言以蔽 | 唐·劉子玄《論史上蕭至忠書》:“凡此不可,其流實多,一言以蔽,三隅自反。” |
一言以蔽之 | 先秦 孔子《論語 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一言出口,駟馬難追 | 宋·歐陽修《筆說·駟不及舌說》:“俗云:一言出口,駟馬難追。《論語》所謂‘駟不及舌’也。” |
一言已出,駟馬難追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5卷:“大丈夫做事,一言已出,駟馬難追。” |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 元·李壽卿《伍員吹蕭》第三折:“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豈有反悔之理。” |
一言難盡 | 《京本通俗小說 志誠張主管》:“張主管道:‘小夫人如何在這里?’夫人道:‘一言難盡’。” |
一言難罄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34回:“若再講他們色子場中,如何取巧弄詭之處,真正一言難罄,抑且掛一漏萬。” |
三災八難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61回:“況且自己又三災八難的,好容易懷了一個哥兒,到了六七個月還掉了。” |
三災六難 | 馬烽《呂梁英雄傳》第24回:“誰家也有三災六難哩!互相幫助嘛!” |
上下為難 | |
不以一眚掩大德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三十三年》:“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
不以為奇 | 清 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23回:“而且老太太時常提問案件,大家亦都見慣,不以為奇。” |
不以為意 | 北魏 楊衒之《洛陽伽藍記 秦太上君寺》:“臨淄官徒有在京邑,聞懷磚慕勢,咸共恥之,唯崔孝忠一人不以為意。” |
不以為然 | 宋 蘇軾《再乞罷詳定役法狀》:“右臣先曾奏論前衙一役,只當招募,不當定差,執(zhí)政不以為然。” |
不以為恥 | 《鄧析子 轉辭》:“今掛劓不以為恥,斯隊之所以亂多治少也。” |
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 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對于自己的歷史一點不懂,或懂得甚少,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
不以人廢言 | 春秋 孔子《論語 衛(wèi)靈公》:“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
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 | 戰(zhàn)國 鄒 孟軻《孟子 離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 |
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 | 《孟子·離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