峣峣易缺的成語故事
拼音yáo yáo yì quē
基本解釋峣峣:高直的樣子;缺:損壞。比喻剛直不阿的人不容于世。
出處《后漢書·黃瓊傳》:“常聞語曰:‘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
暫未找到成語峣峣易缺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峣峣易缺)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易放難收 | 宋·朱熹《答鞏仲至》:“所謂修辭立誠以居業者,欲吾之謹夫所發以致其實,而尤先于言語之易放難收也。” |
革風易俗 | |
輕而易舉 | 《詩經 大雅 烝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宋 朱熹注:“言人皆言德甚輕而易舉,然人莫能舉也。” |
易子而教 | |
時易世變 | 晉 魯褒《錢神論》:“當今之急,何用清談?時易世變,古今異俗。” |
通俗易懂 | 鄧小平《躍進中原的勝利形勢與今后的政策策略》:“這十六個字,通俗易懂。” |
禮壞樂缺 | 《梁書·徐勉傳》:“禮壞樂缺,故國異家殊,實宜以時修定,以為永準。” |
冠履倒易 | 《東觀漢記 楊賜傳》:“亡損溝壑,不見逮及,冠履倒易,陵谷代處。” |
易轍改弦 | 清·王韜《〈火器略說〉后跋》:“若一旦易轍改弦,以其材力聰明置之于有用之地,安見其必遜于西人也哉?” |
書缺有間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五帝本紀》:“《書》缺有間矣,其軼乃時時見于他說。” |
抱殘守缺 | 東漢 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猶欲抱殘守缺,挾恐見破之私意,而亡(無)從善服義之公心。” |
通功易事 | 先秦 孟軻《孟子 滕文公下》:“子不通功易事,以羨補不足,則農有余粟,女有余布。” |
器小易盈 | 三國 魏 吳質《在元城與魏太子箋》:“小器易盈,先取沉頓。” |
居大不易 | 唐 張固《幽閑鼓吹》:“白尚書應舉,初至京,以詩謁著作顧況,顧睹姓名,熟視白公曰:\'米價方貴,居亦弗易。\'” |
平易近人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魯周公世家》:“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
易如反掌 | 漢 枚乘《上書諫吳王》:“必若所欲為,危于累卵,難于上天;變所欲為,易如反掌,安于泰山。” |
拔幟易幟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候列傳》:“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 |
完美無缺 | 清 錢泳《履園叢話》:“小楷,微帶行筆,共一百廿八行,前者十數行破裂者,而后幅完好無闕(缺)。” |
變風易俗 | 《史記 平津侯主父列傳》:“向使秦緩其刑罰,薄賦倒斂……變風易俗,化于海內,則世世必安矣。” |
缺斤短兩 | 王朔《我是你爸爸》:“人家來轉轉,你們就吆喝著非拉著人家買,人家真買了就缺斤短兩坑人家。” |
斧破斨缺 | 《詩·豳風·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
變古易俗 | 《楚辭 九辯》:“變古易俗兮世衰,今之相者兮舉肥。” |
易于拾遺 | 晉·陸機《五等諸侯論》:“新都襲漢,易于拾遺也。” |
顯而易見 | 宋 王安石《洪范傳》:“在我者,其得失微而難知,莫若質諸天物之顯而易見,且可以為戒也。” |
移風易俗 | 西漢 戴圣《禮記 樂記》:“故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 |
來之不易 | 明 朱柏廬《治家格言》:“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
缺一不可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回:“林沖道:‘只今番克敵制勝,便見得先生妙法。正是鼎分三足,缺一不可,先生不必推卻。’” |
殘缺不全 | 毛澤東《論持久戰》十二:“這些特點是事實上存在的,不是虛造騙人的;是戰爭的全部基本要素,不是殘缺不全的片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