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穰細流的成語故事
拼音tǔ ráng xì liú
基本解釋土壤:泥土;細流:小河。比喻細小的事物。也指事物雖甚細微,但不斷積累,即能發揮巨大作用。
出處《史記·李斯列傳》:“是以太山不讓土穰,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p>
暫未找到成語土穰細流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土穰細流)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代風流 | 唐 杜甫《哭李常侍鐸》:“一代風流盡,修文地下深,斯人不重見,將老失知音。” |
一抔土 | 西漢·司馬遷《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假令愚民取長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
一抔黃土 | 司馬遷《史記 張釋之馮唐列傳》:“假令愚民取長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
一掊土 | 《史記 張釋之列傳》:“假令愚民取長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
一片焦土 | 唐·杜牧《阿房宮賦》:“楚人一炬,可憐焦土?!?/td> |
七竅流血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5回:“那婦人揭起被來,見了武大咬牙切齒,七竅流血,怕將起來?!?/td> |
萬世流芳 | |
萬古流芳 | 元 紀君祥《趙氏孤兒》第二折:“老宰輔,你若存的趙氏孤兒,當名垂青史,萬古流芳?!?/td> |
萬壑爭流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顧長康從會稽還,人問山川之美,顧云:‘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云興霞蔚?!?/td> |
萬流景仰 | |
三教九流 | 宋 趙彥衛《云麓漫鈔》第六卷:“(梁武帝)問三教九流及漢朝舊事,了如目前?!?/td> |
不習地土 | 《南史 王融傳》:“宋弁曰:‘當是不習地土?!?/td> |
不習水土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周瑜傳》:“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td> |
不伏水土 | 唐·韓愈《黃家賊事宜狀》:“比者所發諸道南討兵馬,例皆不諳山川、不伏水土,遠鄉羈旅,疾役殺傷。” |
不便水土 | |
不同流俗 | 《禮記 射義》:“不從流俗。 |
不塞下流,不止不行 | 唐·韓愈《原道》:“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 唐 韓愈《原道》:“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td> |
不護細行 | 語出《書 旅獒》:“不矜細行,終累大德?!?三國 魏 曹丕《與吳質書》:“觀古今文人,類不護細行,鮮能以名節自主。” |
不拘細節 | 《舊唐書 文苑傳中 元萬頃》:“萬頃屬文敏速,然性疏曠,不拘細節,無儒者之風。” |
不拘細行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任誕》“庚即送直,然后得還,經此數四”劉孝標注引《中興書》:“嶠有俊朗之目而不拘細行?!?/td> |
不服水土 | 漢 荀悅《漢紀 武帝紀》:“中國之人,不知其地勢,不能服其水土。” |
不矜細行 | 語出《書 旅獒》:“不矜細行,終累大德。” |
不知底細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67回:“我也不知底細?!?/td> |
不習水土 | 《通俗編 地理引南史 王融傳》:“上以魏所送馬不稱,使融問之,宋弁答曰:當是不習水土。” |
不遺巨細 | 廖仲愷《答胡適井田書》:“可見先生對一個問題不肯茍且的態度,不遺巨細的精神。真是佩服。” |
東播西流 | 南朝·陳·徐陵《在北齊與揚仆射書》:“又聞本朝王公,都人士女,風行雨散,東播西流。” |
東流西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