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途滅虢的成語故事
拼音jiǎ tú miè guó
基本解釋泛指用借路的名義而滅亡這個國家。
出處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56回:“此乃假途滅虢之計也。虛名收川,實取荊州。”
暫未找到成語假途滅虢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假途滅虢)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不假思索 | 宋 黃榦《黃勉齋文籍 復黃會卿》:“戒懼謹獨,不待勉強,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間,此意便在。” |
不可磨滅 | 明 胡應麟《詩藪 近體下》:“彼自有不可磨滅者,毋事更屑屑也。” |
不生不滅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19回:“舍利子,是諸佛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
不自滿假 | 《書·大禹謨》:“克勤于邦,克儉于家,不自滿假,惟汝賢。” |
中途而廢 | 《北史·景穆十二壬傳》:“愿聞朝廷,特開運略,少復賜寬,假以日月,無使為山之功,中途而廢。” |
久假不歸 |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上》:“久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 |
喬文假醋 | 元·無名氏《漁樵記》第一折:“兄弟,我見這會稽城市中的人,有穿著那寬衫大袖的喬文假醋,詩云子曰,可不知他讀書也不曾。” |
云飛煙滅 | 宋·辛棄疾《賀新郎·聽琵琶》詞:“千古事、云飛煙滅。賀老定場無消息,想沉香亭北繁華歇。” |
亙古不滅 | |
亡國滅種 | 清·嚴復《論世變之亟》:“故其端起于大夫士之怙私,而其禍可至于亡國滅種,四分五裂,而不可收拾。” |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 劉少奇《論共產黨員的修養(yǎng)》:“這種人的腦筋,浸透著剝削階級的思想意識,他相信這樣的話:‘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他甚至用這一大套剝削階級的話,來為他的自私自利和個人主義辯護。” |
仆仆道途 | 清·嚴如熤《三省邊防備覽·策略》:“如客店必照例造報月一陳核,則仆仆道途,不勝其苦矣。” |
以假亂真 |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馀分閏位,謂以偽亂真耳。” |
以公滅私 | 《書·周官》:“以公滅私,民其允懷。”蔡沈集傳:“以天下之公理,滅一己之私情。” |
假人假義 | |
假人辭色 | 吳祖光《闖江湖》第二幕:“老錢柜子很少這么假人辭色。” |
假仁假義 | 宋 朱熹《朱子全書 歷代一 唐》:“漢高祖私意分數少,唐太宗一切假仁假義以行其私。” |
假仁假意 | |
假仁縱敵 | |
假以辭色 | 明 歸有光《沈貞甫墓志銘》:“貞甫為人伉厲,喜自修飾,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嘗假以辭色。” |
假公濟私 | 元 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一折:“他假公濟私,我怎肯和他干罷了也呵!” |
假公營私 | 《元典章·進表》:“在外諸司不詳站赤生受指,以進表為由,假公營私,濫行給驛。” |
假力于人 | 戰(zhàn)國 鄭 列御寇《列子 湯問》:“恥假力于人,誓手劍以屠黑卵。” |
假名托姓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73回:“俺哥哥不是這般的人,多有依草附木,假名托姓的在外頭胡做。” |
假情假意 | |
假惺惺 | 元·喬孟符《金錢記》第一折:“想當日,楚屈原,假惺惺醉倒步兵廚。” |
假慈悲 | 毛澤東《論魯迅》:“他一點沒有假慈悲的偽君子的色彩。” |
假戲真做 | 洪深《電影戲劇表演術》第三章:“表演的所以能感動人,就是因為演員的誠懇,所謂‘假戲真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