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毅答詔的成語故事
拼音liú yì dá zhào
基本解釋指敢于諫諍。
出處《晉書 劉毅傳》:“帝大笑曰:‘桓靈之世,不聞此言。今有直臣,故不同也。’”
暫未找到成語劉毅答詔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劉毅答詔)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響答影隨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117卷:“由是論之,罪福報應,猶響答影隨,不差毫末。” |
羞羞答答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楔子:“羞羞答答的,怎生去!” |
毅然決然 | 清 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58回:“竇世豪得了這封信,所以毅然決然,借點原由同洋人反對,彼此分手。” |
有問必答 | 錢寧《圣人》第17章:“他是陳國太史,兼宮中答應,也是滿腹經(jīng)綸,一肚子知識之人,博學得到了有問必答、不問也答的地步。” |
剛毅木訥 | 先秦 孔子《論語 子路》:“剛毅木訥,近仁。” |
答非所問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老爺正覺得他答非所問,程相公那里就打聽說:‘什么叫作稀罕兒?’” |
桃來李答 | 語出《詩·大雅·抑》:“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
前言不答后語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54回:“你們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語?” |
問官答花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40回:“這老頭兒這才叫個‘問官答花,驢唇不對馬嘴’。這與我的心事有什么相干?” |
憑幾之詔 | 明·沈德符《野獲編·禮部·宗伯執(zhí)持》:“方奉憑幾之詔,遽卒,士論惜之。” |
愛答不理 | 浩然《艷陽天》第18章:“焦慶媳婦愛答不理地說:‘管他哪一伙,誰給我辦好事兒,我就向著誰!’” |
應答如響 | 《北齊書·杜弼傳》:“弼幼聰敏……同郡甄琛為定州長史,簡試諸生,見而策問,義解閑明,應答如響,大為琛所嘆異。” |
答問如流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86回:“此時秦宓語言清朗,答問如流,滿座皆驚。” |
沉毅寡言 | 《資治通鑒·肅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廣德元年》:“崇義有勇力,能卷鐵舒鉤,沉毅寡言,得眾心。” |
劉郎前度 | 南朝 宋 劉義慶《幽明錄》載:東漢劉晨阮肇在天臺山遇仙,歸來已是晉代。后劉等重訪天臺山,舊蹤渺然。 |
問一答十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75回:“太尉此去,下官手下有個虞侯,能言快語,問一答十,好與太尉提拔事情。” |
待答不理 | 冰心《南歸》:“公司中人待答不理的說:‘不知船停在哪里,也許是沒有到罷!’” |
羞人答答 |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楔子:“這小賤人倒會放刁,羞人答答的,怎生去。” |
笑而不答 | 唐 李白《山中問答》詩:“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
對答如流 | 唐 黃滔《龜洋靈感禪院東塔和尚碑》:“和尚蓋行高而言寡,是日對答如流。” |
弘毅寬厚 | 《三國志·蜀志·先主(劉備)傳評》:“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疬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 |
應答如流 | 《晉書 張華傳》:“華應對如流,聽者忘倦。” |
禮無不答 | 《禮記·燕義》:“君舉旅于賓,及君所賜爵,皆降再拜稽首,升成拜,明臣禮也。君答拜之,禮無不答,明君上之禮也。” |
謹重嚴毅 | 《晉書·苻堅載記》:“猛瑰姿俊偉,博學好兵書。謹重嚴毅,氣度雄遠,細事不干其慮。” |
滴滴答答 | 張恨水《夜深沉》第19回:“由早上到下午三四點鐘,兀自滴滴答答的在檐瓦上流著下來。” |
應答如注 | 明·焦竑《玉堂叢語·文學》:“文學之臣,苦于考索,求者闐門,而先生應答如注。” |
前度劉郎 | 唐 劉禹錫《再游玄都觀》詩:“種桃道士今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
待詔公車 | 東漢·班固《漢書·東方朔傳》:“朔文辭不遜,高自稱譽,上偉之,令待詔公車,奉祿薄,未得省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