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殷財阜的成語故事
拼音mín yīn cái fù
基本解釋殷:殷實,富足;阜:豐富。民眾富足,物產豐饒。
出處漢·揚雄《法言·孝至》:“君人者務在殷民阜財,明道信義?!?/p>
暫未找到成語民殷財阜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民殷財阜)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民同俗 | 語出《晏子春秋·問上十八》:“古者百里而異習,千里而殊俗。故明王修道,一民同俗?!?/td> |
萬民涂炭 | 《尚書·仲虺之誥》:“有夏昏德,民墜涂炭?!?/td> |
萬貫家財 | 元·無名氏《玩江亭》第一折:“牛璘有萬貫家財,在趙江梅家作贅。” |
不義之財 | 漢 劉向《列女傳 齊田稷母》:“不義之財非吾有也,不孝之子非吾子也,子起?!?/td> |
不羈之民 | 漢 桓寬《鹽鐵論 論功》:“不牧之地,不羈之民?!?/td> |
與民休息 | 東漢·班固《漢書·昭帝紀》:“海內虛耗,戶口減半,光知時務之要,輕徭薄賦,與民休息?!?/td> |
與民偕樂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回:“故堯舜與民偕樂,以仁德化天下。” |
與民同樂 | 《孟子·梁惠王下·莊暴見孟子》:“今王四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td> |
與民同憂 | 宋·蘇舜欽《詣匭疏》:“豈上位務在鎮靜,不須與民同憂也?” |
與民更始 | 東漢 班固《漢書 武帝紀》:“朕嘉唐虞而樂殷周,據舊以鑒新。其赦天下,與民更始。” |
與民除害 | 漢 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丞相銜奉國威,為民除害,元惡大憝,心當梟夷?!?/td> |
臨財不茍 | 西漢 戴圣《禮記 曲禮上》:“臨財毋茍得,臨難毋茍免?!?/td> |
臨財茍得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39卷:“反比那面是背非,臨財茍得,見利忘義一班峨冠博帶的不同。” |
為國為民 | 明·無名氏《漁樵閑話》第一折:“有為國為民賢才,因苦諫不聽,反遭誅戮。” |
為民父母 | 《孟子 梁惠王上》:“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 |
為民請命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因民之欲,西向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孰敢不聽!” |
為民除害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秦宓傳》:“禹疏江決河,東注于海,為民除害,生民已來功莫先者?!?/td> |
為民除患 | 南朝·宋·劉彧《與諸方鎮及諸大臣詔》:“為民除患,兄弟無復多人,彌應思吊不咸,益相親信?!?/td> |
義不主財,慈不主兵 | 宋·陳元靚《事林廣記·警世格言》:“義不主財,慈不主兵?!?/td> |
義不生財 | |
鄉規民約 | |
于民潤國 | 元·關漢卿《陳母教子》第二折:“蜘蛛有絲,損人利己;蠶腹有絲,于民潤國?!?/td> |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13回:“俗話說得好:‘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敃r袁伯珍聽得這些說話,便要從此發一宗洋財?!?/td> |
人民城郭 | 晉·陶潛《搜神后記》卷一:“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壘壘。” |
人財兩失 | 《警世通言 玉堂春落難遇夫》:“王三中了舉,不久到了京,白白地要了玉堂春去,可不人財兩失?” |
人財兩空 | 清 曹雪芹《紅樓夢》:“可憐張李二家沒趣,真是‘人財兩空’。” |
仁民愛物 | 《孟子·盡心上》:“君子之于物也,愛人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
仗義疏財 | 元 無名氏《看錢奴》:“他父親在日,人都叫他做錢舍,如今那小的仗義疏財,比老員外甚是不同?!?/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