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槃捫燭的成語故事
拼音kòu pán mén zhú
基本解釋扣:敲;捫:摸。比喻認識片面,未得要領。
出處宋 蘇軾《日喻》:“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蚋嬷唬骸罩疇钊玢~槃。’扣槃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瘨袪T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為日也?!?/p>
暫未找到成語扣槃捫燭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扣槃捫燭)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不折不扣 | 茅盾《子夜 一》:“他那二十多年足不窺戶的生活簡直是不折不扣的墳墓生活!” |
火燭銀花 | 宋 朱淑真《元夜》詩之三:“火燭銀花觸目紅,揭天鼓吹鬧東風?!?/td> |
捫心自問 | 唐 白居易《和夢游春詩》:“捫心無愧畏,騰口有謗讟?!?/td> |
扣人心弦 | 魏巍《東方》第二部第七章:“據說這人最不愛講話,但那天的幾句話,卻是那樣扣人心弦,感動得自己當時流下了眼淚?!?/td> |
風燭殘年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1回:“只這風燭殘年,沒的倒得眼淚倒回去,望肚子里流?!?/td> |
偶燭施明 | 漢 王符《潛夫論》:“堯舜之德,譬猶偶燭施明于幽室也,前燭照之,后燭益明,非前燭昧,后燭彰也,乃二燭相因而成大光?!?/td> |
火燭小心 | 清 邗上蒙人《風月夢》第十回:“你點火把送賈老爺回府,你就家去罷。家中門戶火燭小心。” |
飛蛾赴燭 | 宋·黃庭堅《演雅》詩:“蛣蜣轉丸賤蘇合,飛蛾赴燭甘死禍。” |
扣楫中流 | |
風燭草露 | 明·楊慎《洞天玄記》四折:“人生一世,猶如石火電光,壽算百年,恍若風燭草露?!?/td> |
盲人把燭 | 《野叟曝言》七五回:“古人每以陳壽帝魏不帝蜀,議者蜂起,皆盲人把燭之談也。” |
攀轅扣馬 | 《東觀漢記》:“第五倫為會稽太守,為事征,百姓攀轅扣馬呼曰:‘舍我何之?’” |
西窗剪燭 | 唐 李商隱《夜雨寄北》詩:“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td> |
捫心無愧 | 唐 白居易《和夢游春詩一百韻》:“不忍曲作鉤,乍能折為玉。捫心無愧畏,騰口有謗讟。” |
扣壺長吟 | 清 唐孫華《題薪禪弟<擊壺圖>》詩:“扣壺長吟心未厭,惜哉狂豎徒驕盈?!?/td> |
捫虱而言 | 唐·房玄齡《晉書·王猛傳》:“桓溫入關,猛被褐而詣之,一面談當世之事,捫虱而言,旁若無人。” |
風中之燭 | 明 李贄《覆鄧石陽書》:“猶聞拜疾趨,全不念風中之燭,滅在俄頃?!?/td> |
燭照數計 | 唐 韓愈《送石處士序》:“若燭照數計而龜卜也。” |
歷井捫天 | 宋 蘇轍《卜居賦》:“諸子送我,歷井捫天,汝不忘我,我不忘先?!?/td> |
風燭之年 | 晉·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陳圖后》:“時年五十有三,或恐風燭奄及,聊遺教于子孫耳。” |
犀角燭怪 | 《晉書·溫嶠傳》:“嶠旋武昌,至牛渚磯,水深不可測,世云其下多怪物,嶠遂毀犀角而照之。須臾,見水族覆滅,奇形怪狀?!?/td> |
風前殘燭 | 梁遇春《致石民書六通》:“良心(交與Nurse)已如風前殘燭,一片冰心,將付之東流矣?!?/td> |
秉燭夜游 | 唐 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td> |
七折八扣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108回:“這里的客店錢,就拿兩塊洋錢出來,由得他七折八扣的勉強用了?!?/td> |
扣帽子 | 毛澤東《事情正在起變化》:“人們反對扣帽子,這只是反對共產黨扣他們的帽子?!?/td> |
扣槃捫籥 | 宋·蘇軾《日喻》:“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槃?!蹣劧闷渎?。他日聞鐘,以為日也?;蚋嬷唬骸罩馊鐮T。’捫燭而得其形?!?/td> |
大才槃槃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下》劉孝標注引《續晉陽秋》:“大才槃槃謝家安。” |
剪燭西窗 | 唐·李商隱《夜雨寄北》詩:“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