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攛椽的成語故事
拼音gé bì cuān chuán
基本解釋見“隔屋攛椽”。
出處《雍煕樂府·點絳唇·妓者嗟怨》:“隔壁攛椽沒忖量,更那堪不大量。”
暫未找到成語隔壁攛椽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隔壁攛椽)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日月合壁 | 《漢書·律歷志上》:“日月如合壁,五星如連珠。” |
隔靴搔癢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康山契穩禪師》:“曰:‘恁么則識性無根去也?’師曰:‘隔靴搔癢。’” |
鑿壁借光 | 晉·葛洪《西京雜記》第二卷:“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
飛檐走壁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26回:“這個人本來是一個飛檐走壁的賊。” |
室徒四壁 | 《魏書·陽固傳》:“居官清潔,家無余財,終歿之日,室徒四壁,無以供喪,親故為其棺斂焉。” |
作壁上觀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羽本紀》:“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 |
鑿壁偷光 | 晉 葛洪《西京雜記》第二卷:“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
半壁江山 | 清 蔣士銓《冬青樹 提綱》:“半壁江山,比五季朝廷尤小。” |
隔壁聽話 | 明·唐順之《答王遵巖書》:“蓋非特文章氣節平生所劼力而事者,既于真性不切及所聞于經書師友與意見之所窺測,而自以為道者,亦竟如隔壁聽話,全無交涉。” |
破壁飛去 |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七:“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云:‘點睛即飛去。’人以為妄誕,因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云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眼者見在。” |
壁間蛇影 | 明 唐順之《答王龍溪郎中書》:“若于此處稍參不破,則昔人所謂壁間蛇影,足以生疑而致病。” |
家徒四壁 | 東漢 班固《漢書 司馬相如傳》:“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與馳歸成都,家居徒四壁立。” |
懸崖峭壁 | 唐 劉長卿《望龍山懷道士許法棱》:“懸崖絕壁幾千丈,綠蘿裊裊不可攀。” |
壁壘森嚴 | 明 于麟《清夜鐘》:“臨淮方出將,壁壘氣森嚴。” |
隔墻有耳 | 管仲《管子 君臣下》:“墻有耳,伏寇在側。墻有耳者,微謀外泄之謂也。” |
關山阻隔 | 元 鄭德輝《 梅香》第一折:“不爭他回家去呵,路途艱難,關山陰隔,這親事幾時得就。” |
家道壁立 | 《南史·徐孝克傳》:“陳亡,隨例入長安。家道壁立。” |
天懸地隔 | 《南齊書 陸厥傳》: “一人之思,遲速天懸;一家之文,工拙壤隔。” |
面壁功深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之測,謂之壁觀婆羅門。” |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 《詩經 王風 采葛》:“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
斷壁頹垣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108回:“抬頭一看,只見斷壁頹垣,荒涼滿目,看那光景是被火燒的。” |
簾窺壁聽 | 宋 何坦《西疇常言》:“步遠則有前導,燕坐則毋簾窺壁聽。” |
半壁河山 | 清 鈕琇《觚剩 虎林軍營唱和》:“昊《懷古》四首《詠岳忠武》云:‘將軍野戰最知名,半壁河山一力撐。’” |
仙塵路隔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羅剎海市》:“仙塵路隔,不能相依。” |
壁上觀 | 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 |
隔三差五 | 蕭紅《回憶魯迅先生》:“牛奶,雞湯之類,為了醫生所囑也隔三差五地吃著。” |
堅壁清野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荀彧傳》:“今東方皆已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敵軍,將軍攻之不拔,路之無獲,不出十日,則十萬之眾未戰而自固耳。” |
隔行如隔山 | 趙樹理《李家莊的變遷》:“參謀長雖然是日本帝國大學畢業,可是隔行如隔山,和土匪們聯絡便不如小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