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離擁腫的成語故事
拼音zhī lí yōng zhǒng
基本解釋支離:分散。指分散的東西聚合在一起。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夏侯玄以才望被戮,無支離擁腫之鑒也。”
暫未找到成語支離擁腫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支離擁腫)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擁而上 | 錢鐘書《圍城》:“每人手提只小箱子,在人堆里等車,時時刻刻鼓勵自己,不要畏縮,第一輛新車來了,大家一擁而上?!?/td> |
一擁而入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十五:“眾人一擁而入,迎頭就把了緣拿住,押進里面搜捉,不曾走了一個。” |
一支半節(jié) | 梁啟超《新民說》第八節(jié):“人民之望仁政以得一支半節(jié)之權(quán)利者,實含有亡國民之根性,明也?!?/td> |
一木難支 | 隋 王通《文中子 事君》:“大廈將顛,非一木所支也?!?/td> |
一柱難支 | 唐·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千鈞勢易壓,一柱力難支。” |
七支八搭 | |
萬變不離其宗 | 徐特立《抗戰(zhàn)給我的機會》:“對任何人,無論相識不相識的,總是一套話。言論有系統(tǒng),萬變不離其宗?!?/td> |
三句不離本行 | 清 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三十四回:“每到一處,開口三句話不離本行,立刻從懷里掏出捐冊來送給人看。”清 頤瑣《黃繡球》第十回:“我是業(yè)醫(yī)的,你們不要笑我三句不離本行?!?/td> |
三句話不離本行 | 清 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三十四回:“每到一處,開口三句話不離本行,立刻從懷里掏出捐冊送給人看?!?/td> |
下筆千言,離題萬里 | 毛澤東《反對黨八股》:“其結(jié)果,往往是‘下筆千言,離題萬里’,仿佛像個才子,實則到處害人。” |
不即不離 | 《圓覺經(jīng)》上卷:“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做夢?!?/td> |
不可須臾離 | 西漢·戴圣《禮記·中庸》:“道也者,不可須臾離者也,可離非道也?!?/td> |
不蔓不支 | 歐陽予倩《談昆劇<十五貫>和<長生殿>的演出》:“現(xiàn)在臺上演的把熊友惠和侯三姑的一般情節(jié)刪去,只留熊友蘭與蘇戍娟的一條線,干干凈凈八場戲,不蔓不支,我以為異常好。” |
東支西吾 | 《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妙觀]下第三局時,頻頻以目送情。小道人會意,仍舊東支西吾,讓他過去?!?/td> |
樂不可支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張堪傳》:“桑無附枝,麥穗兩歧,張公為政,樂不可支。” |
鄉(xiāng)土難離 | 戰(zhàn)國·鄭·列御寇《列子·天瑞》:“有人去鄉(xiāng)土,離六親?!?/td> |
親離眾叛 | 《左傳·隱公四年》:“阻兵無眾,安忍無親,眾叛親離,難以濟矣。” |
人離鄉(xiāng)賤 | 明·沈璟《埋劍記·柔遠》:“自古道物離鄉(xiāng)貴,人離鄉(xiāng)賤;這語話,信非假,到如今轉(zhuǎn)憶家?!?/td> |
眾叛親離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隱公四年》:“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無眾,安忍無親,眾叛親離,難以濟矣?!?/td> |
眾散親離 | 《晉書·慕容垂傳》:“淮南之敗,眾散親離,而垂侍衛(wèi)圣躬,誠不可志。” |
會少離多 | 宋 辛棄疾《蝶戀花 送祐之弟》詞:“會少離多看兩鬢,萬縷千絲,何況新來病。” |
倩女離魂 | 唐·陳玄祐《離魂記》 |
光彩陸離 |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橋東錄》:“龕上供千手眼大士像,二臂合掌,馀擎蓮花、火輪、劍、杵、簡、槊并日月輪、火焰之屬,身著袈,金碧錯雜,光彩陸離?!?/td> |
光怪陸離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本經(jīng)訓》:“五彩爭勝,流漫陸離?!?/td> |
入不支出 | 宋·朱熹《行宮便殿奏札三》:“本路土瘠民貧……入少出多,往往例于常賦之外,多收加耗,重折價錢,尚且入不支出,公私俱困?!?/td> |
八九不離十 | 老舍《柳屯的》:“我不敢說是明白他,不過講猜測的話,我或者能猜個八九不離十。” |
八方支持 | |
八方支援 | 劉白羽《第二個太陽》第12章:“我又不會撒豆成兵,還不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