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激揚的成語故事
拼音kāng kǎi jī yáng
基本解釋激揚:振奮昂揚。精神振奮,意氣昂揚。形容情緒、語調激動昂揚而充滿正氣。
出處《周書·韋孝寬傳》:“孝寬慷慨激揚,略無顧意,士卒莫不激勵,人有死難之心?!?/p>
暫未找到成語慷慨激揚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慷慨激揚)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揚湯止沸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董卓傳》:“卓未至,進敗”裴松之注引《典略》:“臣聞揚湯止沸,不如滅火去薪?!?/td> |
分道揚鑣 | 北齊 魏收《魏書 拓跋志傳》:“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td> |
揚眉吐氣 | 唐 李白《與韓荊州書》:“何惜階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揚眉吐氣,激昂青云耶?” |
遏惡揚善 | 《周易 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td> |
臭名遠揚 | 《宋書 劉義真傳》:“案車騎將軍義真,兇惡之性,爰自稚弱,咸陽之酷,臭聲遠播?!?/td> |
揚幡擂鼓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8回:“如今是揚幡擂鼓,弄至大家都知道了,都看見了?!?/td> |
頓挫抑揚 | 宋 魏慶之《詩人玉屑 靖節 休齋論〈歸去來辭〉》:“陶淵明罷彭澤令,賦《歸去來》,而自命曰辭。迨今人歌之,頓挫抑揚,自協聲律,蓋其詞高甚。” |
慷慨悲歌 | 晉 陶潛《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慷慨獨悲歌,鐘期信為賢?!?/td> |
揚威耀武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三十五回:“揚威耀武顯神通,走石飛沙弄本事?!?/td> |
分路揚鑣 | 北齊 魏收《魏書 拓跋志傳》:“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td> |
顯親揚名 | 《孝經 開宗明義》:“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td> |
華不再揚 | 晉·陸機《短歌行》:“時無重至,華不再揚。” |
慨當以慷 | 漢·曹操《短歌行》:“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
斗志昂揚 | 毛澤東《介紹一個合作社》:“從來也沒有看見人民群眾像現在這樣精神振奮,斗志昂揚,意氣風發?!?/td> |
名揚四海 | 元·關漢卿《五侯宴》第四折:“雄糾糾名揚四海,喜孜孜笑滿腮?!?/td> |
慷慨淋漓 | 蔡東藩《五代史演義》第六回:“先頒發一篇檄文,說得堂堂正正,慷慨淋漓?!?/td> |
揚威曜武 | 《魏書·蠕蠕匈奴宇文莫槐等傳論》:“是故魏氏祖宗揚威曜武,驅其畜產,收其部落?!?/td> |
激將法 | 毛澤東《論持久戰》:“一切敵人的‘挑戰書’,旁人的‘激將法’,都應束之高閣,置之不理,絲毫也不為其所動?!?/td> |
慷慨激昂 | 唐 柳宗元《柳先生集 卷三十六 上權德輿補闕溫卷決進退啟》:“今將慷慨激昂,奮攘布衣,縱談作者之筵,曳裾名卿之門?!?/td> |
其貌不揚 | 唐 裴度《自題寫真贊》:“爾才不長,爾貌不揚,胡為將,胡為相?” |
揚長而去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說罷,深深一揖,揚長而去。” |
我武惟揚 | 《尚書·泰誓中》:“今朕必往,我武惟揚,侵于之疆,取彼兇殘,我伐用張,于湯有光?!?/td> |
沸沸揚揚 | 《山海經 西山經》:“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源沸沸湯湯?!?/td> |
得意揚揚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管晏列傳》:“意氣揚揚,甚自得也?!?/td> |
揚鈴打鼓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62回:“要是一點子小事便揚鈴打鼓,亂折騰起來,不成道理?!?/td> |
慷慨解囊 | 明 施耐庵《水滸傳》:“魯智深見李忠、周通不是慷慨之人,做事慳吝,只要下山。” |
揚長避短 | 秦牧《漫記端木蕻良》:“選擇這樣一個題材來寫作,既揚長避短,也施展了抱負?!?/td> |
趾高氣揚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桓公十三年》:“莫敖必敗,舉趾高,心不固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