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學宏才的成語故事
拼音bó xué hóng cái
基本解釋博:廣博;學:學問;宏:廣大;才:才能。學識廣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出處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36回:“陛下在內檢一個博學宏才的,召他進來,面試一篇,不好再作區處。”
暫未找到成語博學宏才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博學宏才)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介之才 | 《后漢書·杜詩傳》:“臣詩伏自惟忖,本以史吏一介之才,遭陛下創制大業,賢俊在外,空乏之間,超受大恩。”《文選·陸倕〈石闕銘序〉》:“興建庠序,啟設郊丘,一介之才必記,天文之典咸秩。”呂向注:“一介,謂小才也。” |
一家之學 |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漢·班固《典引》:“司馬遷著書成一家之言。” |
一波才動萬波隨 | 宋 惠洪《冷齋夜話 船子和尚偶》:“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 |
一表人才 | 元 關漢卿《望江亭》第一折:“夫人,放著你這一表人物,怕沒有中意的丈夫嫁一個么!” |
七步之才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七步奇才 | 清·程允升《幼學故事瓊林·文事》:“七步奇才,羨天才之敏捷。” |
上當學乖 | 《涇諺匯錄》:“上當學乖,言吃虧處,即是長見識處也。” |
下學上達 | 《論語 憲問》:“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
不媿下學 | 《戰國策 齊策四》:“是以君王無羞亟問,不媿下學。” |
不學無術 | 東漢 班固《漢書 霍光傳贊》:“然光不學亡術,暗于大理。” |
不學無識 | 宋 葉適《故樞密參政汪公墓志銘》:“大理少卿朱斐對上,指大理寺為詔獄。公論‘斐不自知職業何事,不學無識’,竟罷斐。” |
不學面墻 | 《尚書·周官》:“不學墻面,蒞事惟煩。” |
不愧下學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齊策四》:“是以君王無羞亟問,不愧下學。” |
不羈之才 | 《漢書·司馬遷傳》:“仆少負不羈之才,長無鄉曲之譽。” |
臨池學書 | 《晉書 衛恒傳》:“弘農張伯英者,因而轉精甚巧。凡家之衣帛,必書而后練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 |
人盡其才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兵略訓》:“若乃人盡其才,悉用其力,以少勝眾者。” |
人才出眾 |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卷十二:“年二十五歲,豐姿灑落,人才出眾,琴棋書畫,無所不通。” |
人才濟濟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62回:“閏臣見人才濟濟,十分歡悅。” |
人才輩出 | 清 李漁《閑情偶寄 詞曲 格局第六》:“猶之詩、賦、古文以及時藝,其中人才輩出,一人勝似一人。” |
人才難得 | 宋·蘇軾《謝宣召入院狀》:“首擇輔臣,次求法從,知人才之難得,采虛名而用。” |
仁言利博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三年》:“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晏子一言而齊侯省刑。” |
仙才鬼才 | 宋·阮閱《詩話總龜》:“宋景文評唐人詩云:‘太白仙才,長吉鬼才。’” |
以學愈愚 | |
任重才輕 | 三國蜀 諸葛亮《與參軍掾屬教》:“任重才輕,故多闕漏。” |
眾建賢才 | 宋·王安石《上時政疏》:“蓋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維持;非眾建賢才,不足以保守。” |
佳人才子 | 宋·柳永《玉女搖仙佩·佳人》:“自古及今,佳人才子,少得當年雙美。且恁相偎依。” |
修學務早 | 晉·葛洪《抱樸子·勉學》:“蓋少則志一而難忘,長則神放易失,故修學務早。” |
倚馬長才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67回:“兩人不來多嘴,全憑那斫輪老手徐世昌,及倚馬長才王式通,悉心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