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澤納污的成語故事
拼音chuān zé nà wū
基本解釋以湖泊江河能容納各種水流的特性。比喻人有涵養,能包容所有的善惡、毀譽。
出處《左傳 宣公十五年》:“諺曰:‘高下在心,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
暫未找到成語川澤納污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川澤納污)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馬平川 | 宋 蘇軾《東坡詩 卷二十三 游徑山》:“勢若駿馬奔平川。” |
名山大川 | 《尚書 武成》:“底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所過名山大川。” |
百川歸海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氾論訓》:“百川異源,而皆歸于海;百家殊業而皆務于治。” |
同流合污 | 戰國 鄒 孟軻《孟子 盡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
去故納新 | 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以迎新年,相聚酣飲,留宿歲飯,至新年十二日,則棄之街衢,以為去故納新也。” |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 三國 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
藏垢納污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五年》:“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 |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 《藝文類聚》卷四一引三國 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
川流不息 | 南朝 梁 周興嗣《千字文》:“川流不息,淵澄取映。” |
污七八糟 | 老舍《四世同堂》:“可是,整個的北平都在污七八糟中,她所知道的\'能人\'們,都閉著眼瞎混。” |
貪污腐化 | 《周恩來選集 上卷 抗戰軍隊的政治工作》:“一切高傲的出頭的空談的惡習,以至貪污腐化的生活,必須克服與排除。” |
出污泥而不染 | 宋 周敦頤《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
山止川行 | 清·唐甄《潛書·兩權》:“誠能自固如是,是山止川行之勢也;以戰必勝,以攻必取者也。” |
貪官污吏 | 元 無名氏《鴛鴦被》第四折:“一應貪官污吏,準許先斬后聞。” |
深文周納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酷吏列傳》:“與趙禹共定諸律令,務在深文。” |
崗頭澤底 | 唐 元稹《去杭州》:“駿骨鳳毛真可貴,崗頭澤底何足論。” |
同袍同澤 | 《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
納屨踵決 | 《莊子·讓王》:“三日不舉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納屨而踵決。” |
納履決踵 | 明 程登吉《幼學瓊林 貧富》:“曾子捉襟見肘,納履決踵,貧不勝言。” |
川渟岳峙 | 《晉書·隱逸傳序》:“玉輝冰潔,川渟岳峙,修至樂之道,固無疆之休。” |
百川赴海 | 《朱子語類·卷二·理氣下》:“百川赴海而海不溢。” |
涸澤而漁,焚林而獵 | 《文子·上仁》:“先王之法,……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 |
川壅必潰 | 《國語·周語上》:“邵公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必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 |
招財納福 | 伊索《伊索寓言·赫耳墨斯的雕像》:“他看見自己的像,心想自己是個掌管招財納福的天使,人們一定要出高價來買,就問值多少錢。” |
血流成川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41回:“打進番營來,如入無人之境,打得尸如山積,血流成川。” |
袍澤之誼 | 《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 |
防人之口,甚于防川 | 《晉書·孔嚴傳》:“古人為政,防人之口,甚于防川。” |
納貢稱臣 | 《清史稿·太宗本紀》:“宜要其納貢稱臣,以黃河為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