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榆晚景的成語故事
拼音sāng yú wǎn jǐng
基本解釋桑榆;夕陽余光所在的地方。夕陽斜照桑榆樹的黃昏景象,指傍晚。比喻垂老之年。
出處宋·蘇軾《罷登州謝杜宿州啟》:“桑榆晚景,忽蒙收錄之恩。”
暫未找到成語桑榆晚景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桑榆晚景)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飽經滄桑 | 王蒙《輪下》:“而你是一個四十六歲的男人,飽經滄桑,眼角皺紋細密如網。” |
早出晚歸 | 《戰國策·齊策六》:“女朝出而晚來,則吾倚門而望。” |
顧景慚形 | 三國·魏·曹植《封二子為公謝恩章》:“天時運幸,得生貴門。遇以親戚,少荷光寵。竊位列侯,榮曜當世。顧景慚形,流汗反側。”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詩經·小雅·車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觸景生情 | 清 趙翼《毆北詩話 白香山詩》:“坦易者多觸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頭語,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 |
黃花晚節 | 宋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 韓魏公》:“魯直詩云:‘黃花晚節尤可惜,青眼故人殊不來。’” |
指桑罵槐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他每日那邊指桑樹罵槐樹,百般稱快。” |
晚食當肉 | 《戰國策·齊策四》:“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 |
恨相知晚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魏其武安侯列傳》:“兩人相引為重,其游如父子然,相得歡甚,無厭,恨相知晚也。” |
滄海桑田 | 晉 葛洪《神仙傳 麻姑》:“麻姑自說云,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 |
云合景從 | 漢 賈誼《過秦論》: “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
春和景明 |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 |
見景生情 | 元 宮天挺《七里灘》第四折:“俺那里水似藍山如黛,不由我見景生情,睹物傷懷。” |
柳樹上著刀,桑樹上出血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20卷:“忽朝一日,發出句說話來,教‘張公吃酒李公醉’,‘柳樹上著刀,桑樹上出血’。” |
榆木疙瘩 | 葛洛《衛生組長》:“人人都是封建迷信腦袋,像榆木疙瘩一樣,三斧子五斧子劈不開。” |
桑弧蒿矢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儒林傳·劉昆》:“每春秋饗射,常備列典儀,以素木瓠葉為俎豆,桑弧蒿矢,以射菟首。” |
殺風景 | 宋 晏殊《煮茶》詩:“未向人間殺風景,更持醪醑醉花前。” |
撫景傷情 | 元·鄭德輝《王粲登樓》第三折:“登高望遠,人人懷故國之悲撫景傷情,處處灑窮途之泣。” |
桑間濮上 | 東漢 班固《漢書 地理志下》:“衛地有桑間濮上之阻,男子亦亟聚會,聲色生焉。” |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 《后漢書 馮異傳》:“始雖垂翅回奚,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
望杏瞻榆 | 《隋書·音樂志下》:“瞻榆束來,望杏開田。” |
悔之晚矣 | 《大宋宣和遺事》:“萬一有奸邪叵測之情,陛下悔之晚矣!” |
即景生情 | 明 郎瑛《七修續稿 詩文 碧沚詩》:“此詩流麗暢逸,而第七句關鎖處,即景生情,警拔深契。” |
晚生后學 | 《宣和書譜·庾翼》:“庾翼為當日書家名流所推先如此,其自許亦自高,要是,其所得非晚生后學淺淺所能追逐也。” |
指桑說槐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九回:“眾丫頭媳婦無不言三語四,指桑說槐,暗相譏刺。” |
榆枋之見 | 《莊子 逍遙游》:“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蜩與學鳩笑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
桑蔭不徙 | 語出《戰國策·趙策四》:“昔者堯見舜于草茅之中,席隴畝而蔭庇桑,蔭移而授天下傳。” |
滄桑之變 | 《續夷堅志》序:“有金元遺山先生,具班馬之才,閱滄桑之變,隱居不仕,著述自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