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儉克勤的成語故事
拼音kè jiǎn kè qín
基本解釋克:能夠。既能勤勞,又能節儉。
出處《尚書 大禹漠》:“克勤于邦,克儉于家。”
暫未找到成語克儉克勤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克儉克勤)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以柔克剛 | 三國 蜀 諸葛亮《將苑》:“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以柔制剛。” |
克敵制勝 | 孫武《孫子 虛實》:“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 |
勤儉節約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一章:“因而形成了既敢山吃海喝,又能勤儉節約的雙重生活方式。” |
儉以養德 | 三國·蜀·諸葛亮《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
勤學苦練 | 老舍《文藝學徒》:“在他的一幅作品里,四妙咸備,樣樣表現著他終生勤學苦練、奮斗不懈的精神。” |
攻無不克 | 清 百一居士《壺天錄》上卷:“古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端賴吾能用兵之將,求之于今,邈不可得。” |
儉故能廣 | 《老子》:“慈故能勇,儉故能廣。” |
克己奉公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祭遵傳》:“遵為人廉約小心,克己奉公,賞賜輒盡與士卒,家無私財。” |
將勤補拙 | 唐 白居易《自到郡齋題二十四韻》:“救煩無若靜,補拙莫如勤。” |
戒奢寧儉 | 《論語·八佾》:“禮,與其奢也,寧儉。” |
克勤克儉 | 《尚書 大禹漠》:“克勤于邦,克儉于家。” |
勤儉持家 | 毛澤東《農業合作化的一場辯論和當前的階級斗爭》:“要提倡勤儉持家,勤儉辦社,勤儉建國。” |
禮奢寧儉 | 春秋·魯·孔丘《論語·八佾》:“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 |
無往不克 | 《通典·食貨》:“以此乘吳,無往而不克矣。” |
羅曼蒂克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53章:“他,農民孫玉厚的兒子,一個漂泊的攬工漢,豈敢一味地沉醉在一種羅曼蒂克的情調中?” |
勤工儉學 | 吳玉章《回憶“五四”前后我的思想轉變》:“我這時一面在交涉條約的事情,一面又進行第二個任務,就是辦留法勤工儉學。” |
勤能補拙 | 宋 邵雍《弄筆吟》:“弄假像真終是假,將勤補拙總輸勤。” |
業精于勤 | 唐 韓愈《進學解》:“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
仰屋之勤 |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序》:“后之君子,儻能芟削繁蕪,增廣闕略,矜其仰屋之勤,而俾免于覆車之禍。” |
儉存奢失 | |
儉以養廉 | 三國 蜀 諸葛亮《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養身,儉以養德。” |
父母恩勤 | 《詩經 豳風 鴟鸮》:“恩斯勤斯,鬻子之閔斯。” |
省吃儉用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雖不及得富盛之時,卻是省吃儉用,勤心苦胝,衣食盡不缺了。” |
勤學好問 | 宋·朱熹《朱子語類·論語》:“它而今是勤學好問,便謚之以文。” |
不勤而獲 | 宋 王讜《唐語林 補遺三》:“吾聞不勤而獲猶謂之災,士君子所慎者非常之得之。” |
貧不學儉,富不學奢 | 唐·馬周《請崇節儉及制諸王疏》:“語曰:‘貧不學儉,富不學奢’,言自然也。” |
廢奢長儉 | 東漢·班固《漢書·杜欽傳》:“廢奢長儉,表實去偽。” |
戰無不克 | 清·昭梿《嘯亭續錄·轉庵和尚》:“將軍之事吳王亦至矣,為之辟地攻城,戰無不克,數月之間招徠數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