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唇試舌的成語故事
拼音gāo chún shì shé
基本解釋用膏涂嘴唇,用巾揩舌頭。比喻非常想把心里的話說出來。
出處《后漢書·宦者呂強(qiáng)傳》:“群邪項(xiàng)領(lǐng),膏唇試舌,競(jìng)欲咀嚼,造作飛條?!?/p>
暫未找到成語膏唇試舌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膏唇試舌)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是非口舌 | 明·馮夢(mèng)龍《古今小說·滕大尹鬼斷家私》:“若是為田地上壞了手足親情,到不如窮漢赤光光沒得承受,反為干凈,省了許多是非口舌?!?/td> |
反唇相稽 | 漢 賈誼《治安策》:“婦姑不相說(悅),則反唇而相稽?!?/td> |
掉舌鼓唇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79回:“妝女的呈嬌獻(xiàn)媚,令人消魂;耍丑的掉舌鼓唇,令人捧腹。” |
斗唇合舌 | 南唐·劉崇遠(yuǎn)《金華子雜編》卷上:“韓三十五老大漢向同年覓得一副使,而更學(xué)斗唇合舌?!?/td> |
以身試法 | 東漢 班固《漢書 王尊傳》:“明慎所職,毋以身試法?!?/td> |
牛刀小試 | 宋 蘇軾《送歐陽主簿赴官韋城》詩:“讀遍牙簽三萬軸,欲來小邑試牛刀?!?/td> |
共為唇齒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鄧芝傳》:“蜀有重險(xiǎn)之固,吳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長(zhǎng),共為唇齒,進(jìn)可兼并天下,退可鼎足而立?!?/td> |
唇槍舌劍 | 元 高文秀《澠池會(huì)》一折:“憑著我唇槍舌劍定江山?!?/td> |
金口木舌 | 漢 揚(yáng)雄《法言 學(xué)行》:“天之道不在仲尼乎?仲尼駕說者也;不在茲儒乎?如將復(fù)駕其所說,則莫若使諸儒金口而木舌。” |
屢試不爽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冷生》:“言未已,驢已蹶然伏迫上,屢試不爽。” |
躍躍欲試 | 清 李寶嘉《官場(chǎng)現(xiàn)形記》:“一席說,說得唐兒亂子心癢難抓,躍躍欲試?!?/td> |
說嘴說舌 | 元·無名氏《漁樵記》第三折:“我孩兒又不曾嫁了人,是斗他耍,怎么這等認(rèn)真,就說嘴說舌,背槽拋糞。” |
油嘴滑舌 | 清 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六回:“誰想晁大舍且不敢便叫珍哥竟到任內(nèi),要漫漫的油嘴滑舌騙得爹娘允了,方好進(jìn)去?!?/td> |
驢唇不對(duì)馬嘴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第19卷:“驢唇馬嘴夸我解問,十轉(zhuǎn)五繞你從朝?!?/td> |
齒弊舌存 | 語出漢·劉向《說苑·敬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豈非以其柔耶?齒之亡也,豈非以其剛耶?’” |
唇亡齒寒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五年》:“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td> |
戟指嚼舌 | 魯迅《華蓋集 “碰壁”之余》:“或則戟指嚼舌,噴血而亡?!?/td> |
舌端月旦 | 宋·葉廷圭《海錄碎事·人事》:“舌端月旦,皮里陽秋?!?/td> |
唇不離腮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2回:“我和娘成日唇不離腮。” |
瞠目結(jié)舌 | 清 和邦額《夜譚隨錄》:“因耳語其故,公子大駭,入艙隱叩細(xì)君,細(xì)君結(jié)舌瞠目?!?/td> |
舌尖口快 | 元·無名氏《獨(dú)角?!返诙郏骸吧胶R菜圃┏?,我和他劈什么排,不是我舌尖口快?!?/td> |
鸚鵡學(xué)舌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越州大殊慧海和尚》:“如鸚鵡只學(xué)人言,不得人意。經(jīng)傳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誦,是學(xué)語人,所以不許?!?/td> |
張口結(jié)舌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3回:“公子被他問得張口結(jié)舌,面紅過耳?!?/td> |
舌敝耳聾 | 《戰(zhàn)國策·秦策一》:“舌敝耳聾,不見成功。” |
反唇相譏 | 清 俞樾《古書疑義舉例 誤增不字義》:“于是知不善讀書而率臆妄改,皆與古人反唇相譏也?!?/td> |
舌敝唇枯 | 孫中山《<民報(bào)>發(fā)刊詞》:“近時(shí)志士,舌敝唇枯,惟企強(qiáng)中國以比歐美?!?/td> |
耳目喉舌 | 田流《我上的第一堂黨的新聞?wù)n》:“報(bào)紙是黨的耳目喉舌,是黨聯(lián)系廣大人民群眾的紐帶。” |
共相唇齒 | 《魏書·百濟(jì)傳》:“或南通劉氏,或北約蠕蠕,共相唇齒,謀陵王略?!?/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