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驥尾的成語故事
拼音fù jì wěi
基本解釋附著在千里馬的尾巴上。比喻仰仗別人而成名。常作謙詞。
出處漢 王褒《四子講德論》:“附驥尾則涉千里,攀鴻翮則翔四海。”
暫未找到成語附驥尾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附驥尾)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臨深履尾 | 晉·鮑敬言《元君論》:“王者臨深履尾,不足喻危。假寐待旦,日昃旰食,將何為懼禍及也。” |
乞憐搖尾 | 明·王錂《春蕪記·構釁》:“你無知小輩,胡言亂語,休在人前乞憐搖尾!” |
云集景附 | 汪東《正明夷〈法國革命史論〉》:“中國若革命必行蜂起之策,一省倡儀,各方響應,云集景附,勢必大強于法。” |
人中騏驥 | 《南史·徐勉傳》:“此所謂人中騏驥,必能致千里。” |
從頭到尾 | 《朱子全書·孟子三》:“是金聲底,從頭到尾只是金聲;是玉聲底,從頭到尾只是玉聲;是絲竹之聲,從頭到尾只是絲竹之聲。” |
從頭徹尾 | 宋 朱熹《答呂伯恭》:“不免索性說了,從頭徹尾只是此一個病根也。” |
從頭至尾 | 宋 朱熹《答呂伯恭(其三三)》:“不免索性說了,從頭徹尾,只是此一個病根也。” |
眾心歸附 | 明·無名氏《楊家將演義》第一卷:“隨世宗征伐,屢建大功,眾心歸附。” |
依丱附木 | |
依頭順尾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五回:“前兒我們還議論到這里,再不能依頭順尾,必有兩場氣生。” |
依草附木 | 元 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二折:“想必有那依草附木,冒著俺家名姓,做這等事情的,也不可知。” |
倚草附木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九回:“洪教頭道:‘大官人只因好習槍棒,往往流配軍人都來倚草附木,皆道我是槍棒教師,來投莊上,誘些酒食錢米。’” |
倦尾赤色 | 《詩經 周南 汝墳》:“魴魚赤尾。” |
鳳附龍攀 | 漢·揚雄《法言·淵騫》:“攀龍鱗,附鳳翼。” |
刀頭燕尾 |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工畫佛道,兼精番馬,筆鋒勁利,名刀頭燕尾。” |
吳頭楚尾 | 宋·王象之《輿地紀勝》:“《職方乘序》:‘吳頭楚尾。’” |
夤緣攀附 | 《明史·尹直傳》:“給事中宋琮及御史許斌言直自初為侍郎以至入閣,夤緣攀附,皆取中旨。” |
大頭小尾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33回:“這是中國官場辦事一向大頭小尾慣的,并不是做書的人先詳后略,有始無終也。” |
如蟻附膻 | 先秦 莊周《莊子 徐無鬼》:“蟻慕羊肉,羊肉膻也。” |
家驥人璧 | 明·胡應麟《詩藪·國朝下》:“穆廟時,寓內承平,薦紳韋布,操觚令簡,家驥人璧,云集都下。” |
寒附火者 | |
少頭沒尾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16回:“這是王賢弟你辦的事,少頭沒尾的。” |
少頭缺尾 | |
尾大不掉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
尾大難掉 | 三國·魏·曹冏《六代論》:“所謂末大必折,尾大難掉。尾同于體,猶或不從,況乎非體之尾,其可掉哉!” |
尾巴難藏 | |
尾生喪身 | 戰國·宋·莊周《莊子·盜跖》:“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
尾生之信 | 《莊子·盜跖》:“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史記·蘇秦列傳》:“信如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柱而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