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脂民膏的成語故事
拼音mín zhī mín gāo
基本解釋脂、膏:動植物體內的油質。比喻勞動人民用血汗換來的物質財富。
出處五代 孟昶《戒石文》:“爾俸爾祿,民脂民膏。”
暫未找到成語民脂民膏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民脂民膏)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民同俗 | 語出《晏子春秋·問上十八》:“古者百里而異習,千里而殊俗。故明王修道,一民同俗。” |
萬民涂炭 | 《尚書·仲虺之誥》:“有夏昏德,民墜涂炭。” |
不羈之民 | 漢 桓寬《鹽鐵論 論功》:“不牧之地,不羈之民。” |
與民休息 | 東漢·班固《漢書·昭帝紀》:“海內虛耗,戶口減半,光知時務之要,輕徭薄賦,與民休息。” |
與民偕樂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回:“故堯舜與民偕樂,以仁德化天下。” |
與民同樂 | 《孟子·梁惠王下·莊暴見孟子》:“今王四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 |
與民同憂 | 宋·蘇舜欽《詣匭疏》:“豈上位務在鎮(zhèn)靜,不須與民同憂也?” |
與民更始 | 東漢 班固《漢書 武帝紀》:“朕嘉唐虞而樂殷周,據(jù)舊以鑒新。其赦天下,與民更始。” |
與民除害 | 漢 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丞相銜奉國威,為民除害,元惡大憝,心當梟夷。” |
為國為民 | 明·無名氏《漁樵閑話》第一折:“有為國為民賢才,因苦諫不聽,反遭誅戮。” |
為民父母 | 《孟子 梁惠王上》:“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 |
為民請命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因民之欲,西向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孰敢不聽!” |
為民除害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秦宓傳》:“禹疏江決河,東注于海,為民除害,生民已來功莫先者。” |
為民除患 | 南朝·宋·劉彧《與諸方鎮(zhèn)及諸大臣詔》:“為民除患,兄弟無復多人,彌應思吊不咸,益相親信。” |
鄉(xiāng)規(guī)民約 | |
于民潤國 | 元·關漢卿《陳母教子》第二折:“蜘蛛有絲,損人利己;蠶腹有絲,于民潤國。” |
人民城郭 | 晉·陶潛《搜神后記》卷一:“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壘壘。” |
仁民愛物 | 《孟子·盡心上》:“君子之于物也,愛人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
伐罪吊民 | 南朝(梁)任方《百辟勸進今上箋》:“伐罪吊民,一匡靖亂。” |
體國安民 | 清·王夫之《讀通鑒論·唐德宗》:“柳考當日戶口虛盈之數(shù),而晏體國安民之心,不可沒矣。” |
體察民情 | 元·關漢卿《裴度還帶》:“上命差來此處歇馬,體察民情。” |
余膏剩馥 | 《宣和畫譜·景道》:“景道喜丹青,而無貴公子氣,蓋亦余膏剩馥所沾丐而然。” |
使民以時 | 春秋·魯·孔丘《論語·學而》:“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
保國安民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62回:“若以禮幣請他,拜為上將,可以掃清水寨,殄滅狂徒,保國安民。” |
保境安民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71回:“但愿共存忠義于心,同著功勛于國,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
保境息民 | 《周書 劉雄傳》:“先是,國家與齊通好,約言各保境息民,不相侵擾。” |
元元之民 | 漢·賈誼《過秦論》:“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而仰上。” |
全民皆兵 | 王朔《癡人》:“我知道這種勾當已發(fā)展到五花八門、全民皆兵的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