掇拾章句的成語故事
拼音duō shí zhāng jù
基本解釋掇:拾取。摘取別人文章的句子。指東摘西抄地拼湊文章。
出處
暫未找到成語掇拾章句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掇拾章句)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人善射,百夫決拾 | 春秋·魯·左丘明《國語·吳語》:“夫一人善射,百夫決拾,勝未可成也。” |
一發(fā)而不可收拾 | 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12回:“他們在文七爺船上做的事,及文七爺醉后之言,又全被統(tǒng)領(lǐng)聽在耳朵里,所以又是氣,又是醋,并在一處,一發(fā)而不可收拾。” |
一字一句 | 林蘭《紅棉襖》:“三嬸子一點一點撕著那發(fā)了黑的棉花,一字一句地說:‘老三那孩子言不出語不進(jìn)的,寫不上,算不上,工作團(tuán)咋派上他這個老實疙瘩。’” |
一替一句 |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四回:“那知這張李二公,又親自到廂房里來道謝,一替一句,又奉承了半日。” |
一言半句 | 《朱子語類》卷十一:“近來學(xué)者有一種則舍去冊子,卻欲于一言半句上便要見道理。” |
七步成章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丕又曰:‘七步成章,吾猶以為遲。汝能應(yīng)聲而作詩一首否?’” |
三句不離本行 | 清 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三十四回:“每到一處,開口三句話不離本行,立刻從懷里掏出捐冊來送給人看。”清 頤瑣《黃繡球》第十回:“我是業(yè)醫(yī)的,你們不要笑我三句不離本行。” |
三句話不離本行 | 清 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三十四回:“每到一處,開口三句話不離本行,立刻從懷里掏出捐冊送給人看。” |
三言兩句 | 元·關(guān)漢卿《救風(fēng)塵》第二折:“我到那里,三言兩句,肯寫休書,萬事俱休。”元·武漢臣《生金閣》第二折:“哥哥你放心者,老身到那里,不消三言兩句,管教他隨順哥哥便了。” |
上竿掇梯 | |
下筆成章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陳思王植傳》:“言出為論,下筆成章。” |
不可收拾 | 唐 韓愈《送高閑上人序》:“泊與淡相遭,頹墮委靡,潰敗不可收拾。” |
不堪收拾 | 孫蓀《云賦》:“這時的烏云已經(jīng)彈盡糧絕,幾小時以前烏合起來的兵馬,現(xiàn)在是喪魂失魄,潰不成軍,大有不堪收拾之狀了。” |
麗句清詞 | |
麗句清辭 | |
舉如鴻毛,取如拾遺 | 《漢書·梅福傳》:“舉秦如鴻毛,拾楚若拾遺。” |
云錦天章 | 宋·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詩:“手抉云漢分天章,天孫為織云錦裳。” |
仰取俯拾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貨殖列傳》:“以鐵冶起,富至巨萬。然家自父兄子孫約,俯有拾,仰有取。” |
仰拾俯取 | 清·唐孫華《時世公子行》:“家藏金穴自封閉,仰拾俯取仍貪饕。” |
眾人拾柴火焰高 | 姜樹茂《漁島怒潮》第五章:“‘眾人拾柴火焰高’,只要群眾發(fā)動起來了,搬山山倒,填海海平。” |
俛拾仰取 | |
俛拾地芥 | |
俯拾仰取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貨殖列傳》:“然家自父兄子孫約,俯有拾,仰有取。” |
俯拾即是 | 唐 司空圖《二十四詩品 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諸鄰。” |
俯拾地芥 | 《漢書·夏侯勝傳》:“士病不明經(jīng)術(shù),經(jīng)術(shù)茍明,其取青紫,猶俯拾地芥耳。” |
俯拾皆是 | 魯迅《集外集拾遺補(bǔ)編 做“雜文”也不易》:“現(xiàn)在竟也累得來做‘在材料的捃摭上尤是俯拾皆是,用不著挖空心思去搜集采取’的‘雜文’。” |
俯拾青紫 | 南朝·梁·王僧孺《答江琰書》:“獻(xiàn)書盡先賢之德,作頌罄前皇之美,豈不俯拾青紫,坐享大夫?” |
僻字澀句 | 清·昭梿《嘯亭雜錄·詩文澀體》:“其《新唐書》好用僻字澀句,以矜其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