咿咿啞啞的成語故事
拼音yī yī yā yā
基本解釋物體轉(zhuǎn)動(dòng)或搖動(dòng)的聲音,小兒學(xué)語或低哭聲,也指鳥叫聲。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37回:“那梢公點(diǎn)頭,只不應(yīng)岸上的人,把船望上水咿咿啞啞的搖將去。”
暫未找到成語咿咿啞啞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咿咿啞啞)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喔咿儒睨 | 戰(zhàn)國 楚 屈原《卜居》:“栗斯,喔咿儒睨以事婦人乎?” |
喔咿儒兒 | 戰(zhàn)國 楚 屈原《卜居》:“栗斯,喔咿儒睨以事婦人乎?” |
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 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第一章:“寡婦孤兒,恐怕受人欺侮,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
啞口無言 | 明 馮夢(mèng)龍《醒世恒言》第八卷:“一番言語,說得張六嫂啞口無言。” |
裝聾作啞 | 元 馬致遠(yuǎn)《青衫淚》第四折:“可怎生裝聾作啞?” |
啞子漫嘗黃柏味,自家有苦自家知 | 明·馮夢(mèng)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回:“文姜深閨寂寞,懷念諸兒,病勢(shì)愈加,卻是胸中展轉(zhuǎn),難以出口。正是‘啞子漫嘗黃柏味,自家有苦自家知。’” |
啞啞學(xué)語 | 《精衛(wèi)石》第二回:“已生一子周歲,剛是啞啞學(xué)語。” |
低聲啞氣 | 《醒世恒言·李汧公窮邸遇俠客》:“陳顏低聲啞氣答道:‘本縣知縣相公,在此拜方義士。’” |
啞巴虧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14回:“且說苗家父子丟了銀子,因是暗昧之事,也不敢聲張,竟吃了啞巴虧了。” |
妝聾做啞 | 元·王實(shí)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三折:“一個(gè)悄悄冥冥,一個(gè)絮絮答答。卻早禁住隋何,迸住陸賈,叉手躬身,妝聾做啞。” |
裝聾做啞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十卷:“方氏已許出了口,不好悔得,只得裝聾做啞,聽他娶了一個(gè)妾。” |
啞然失笑 | 漢 趙曄《吳趙春秋 趙王元余外傳》:“禹乃啞然而笑。” |
啞子吃黃連 | 明·伏雌教主《醋葫蘆》第三回:“正是啞子吃黃連,苦在自肚里,敢怒不敢言。” |
推聾裝啞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23回:“三藏聞言,推聾妝啞,瞑目寧心,寂然不答。” |
裝聾裝啞 | 茅盾《小巫》:“蔓姐幾次三番乘機(jī)會(huì)說起娘在上海不知道是怎樣過日子,老爺只是裝聾裝啞。” |
啞子吃黃連,說不出的苦 | 曾樸《孽海花》第八回:“只苦我國不知地理,啞子吃黃連,說不出的苦。” |
吃啞巴虧 | 清 石玉昆《三俠五義》第十四回:“且說苗家父子丟了銀子,因是暗昧之事,也不敢聲張,竟吃了啞巴虧了。 |
咿咿呀呀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54章:“全村的大人娃娃,說說笑笑,咿咿呀呀,手舞足蹈,都穿上了自己最體面的衣裳,紛紛走出家門。” |
不啞不聾 | 《古尊宿語錄·大慧普覺禪師》:“豈不見道,不啞不聾,不做大家公。” |
詐啞佯聾 | 《群音類選 官腔類 雙忠記 睢陽陷守》:“身在伍倫中,怎做得詐啞佯聾,為官食祿,直須盡職輸忠。” |
啞然一笑 | 清·葉燮《原詩·內(nèi)篇》:“穿窬鄰人之物以為己有,即使盡竊其連城之璧,終是鄰人之寶,不可為我家珍,而識(shí)者窺見其里,適供其啞然一笑而已。” |
啞子尋夢(mèng) | 元·紀(jì)君祥《趙氏孤兒》第二折:“似鰾膠粘住口角,似魚刺嘎了喉嚨,低著頭似啞子尋夢(mèng)。” |
啞子做夢(mèng) | 宋·蘇軾《雜纂》:“啞子做夢(mèng)——說不得。” |
啞子得夢(mèng) | 宋·釋普濟(jì)《五燈會(huì)元·石霜圓禪師》:“啞子得夢(mèng)向誰說,須彌頂上浪滔天。” |
啞然大笑 | 戰(zhàn)國·鄭·列御寇《列子·周穆王》:“同行者啞然大笑。” |
推聾作啞 | 明·梅鼎祚《昆侖奴》第二折:“他說著英雄話,你怎的喬禁架,使不得推聾作啞。” |
啞然而笑 | 漢·趙曄《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禹乃啞然而笑。” |
推聾做啞 | 元·無名氏《鬧銅臺(tái)》第二折:“我如今裝醉如癡,推聾做啞,待時(shí)守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