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蕩蕩的成語故事
拼音yōu yōu dàng dàng
基本解釋形容搖搖晃晃,飄浮不定。
出處宋·朱熹《朱子語類》第47卷:“若是悠悠蕩蕩,未有不入于邪僻。”
暫未找到成語悠悠蕩蕩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悠悠蕩蕩)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東揚西蕩 | 《野叟曝言》第四一回:“姐姐若不見憐,怎樣著落妹子死后魂靈,不至東揚西蕩。” |
東游西蕩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六回:“他因沒事干管理,東游西蕩。” |
東蕩西游 | 明·無名氏《楊家將演義》第三卷:“焦贊不肯歇息,邀軍校乘著月色,東蕩西游。” |
東蕩西除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十九回:“昔日魏武祖皇帝,東蕩西除,南征北討,非容易得此天下。” |
東蕩西馳 | 《兒女英雄傳》緣起首回:“漢王乘那項王火咸陽,弒義帝,降子嬰,東蕩西馳的時候,早暗地里間道入關,進位稱王。” |
東風浩蕩 | 唐·李咸用《春日》:“浩蕩東風里,裴回無所親。危城三面水,古樹一邊春。” |
東飄西蕩 | 明 無名氏《蘇九淫奔》第一折:“去汴梁買馬,不想東飄西蕩,將本錢盡行折了。” |
中原板蕩 | 宋·岳飛《五岳祠盟題記》:“自中原板蕩,夷狄交侵。” |
任重道悠 | 《后漢書·皇后紀序》:“任重道悠,利深禍速。” |
傾家蕩產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董和傳》:“貨殖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送,傾家竭產。” |
動蕩不安 | 歐陽山《三家巷》第十八章:“他和陳文婷談起,兩人都覺得縱然社會上動蕩不安,革命的前途還是光明的,樂觀的。” |
動蕩不定 |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77章:“粵系軍隊又侵入湘南,兩湖局勢也在動蕩不定中。” |
十蕩十決 | 《樂府詩集·雜歌謠辭·隴上歌》:“隴上壯士有陳安,軀干雖小腹中寬,七尺大刀奮如湍,丈八蛇矛左右盤,十蕩十決無當前。” |
南征北戰,東蕩西殺 | 晉劇《打金枝》第二場:“父王的江山,是他郭家父子南征北戰,東蕩西殺,十大汗馬功勞爭來的。” |
吊兒浪蕩 | 姚雪垠《牛全德與紅蘿卜》:“知道嗎?游擊隊并不是吊兒浪蕩的,游擊隊是要守紀律的!” |
回腸蕩氣 | 清 龔自珍《夜坐》:“功高拜將成仙外,才盡回腸蕩氣中。” |
坦蕩如砥 | 茅盾《白楊禮贊》:“黃與綠主宰著,無邊無垠,坦蕩如砥。” |
失魂蕩魄 |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嚴蕊]乃是個絕色的女子。一應琴、棋、書、畫、歌舞、管弦之類,無所不通……所以人見了的,沒一個不失魂蕩魄在他身上。” |
宛轉悠揚 | 魯迅《社戲》:“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 |
巍巍蕩蕩 | 語出《論語·泰伯》:“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朱熹集注:“巍巍,高大之貌;蕩蕩,廣遠之稱也。” |
棄家蕩產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32卷:“然尊大人所以怒兄者,不過為迷花戀柳,揮金如土,異日必為棄家蕩產之人,不堪承繼家業耳!” |
心蕩神怡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30回:“煬帝看了這些佳人的態度,不覺心蕩神怡,忍不住立起身來,好像元宵走馬燈,團團的在中間轉。” |
心蕩神搖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8回:“猛然一見,不覺心蕩神搖,精魄已失。” |
心蕩神移 | 張賢亮《青春期》:“一個可能是非常纏綿溫馨心蕩神移的情感交流過程,被簡化成直奔終極目標的繁殖行為。” |
心蕩神迷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十八回:“陽衍正在心蕩神迷,一聞此語,慌忙接過芍藥道:\'承女郎見愛,何福能消!但未識芳閨何處?\'” |
心蕩神馳 | 劉心武《鐘鼓樓》第二章:“那是他精神生活所達到的一個高峰,至今回憶起來,還不禁心蕩神馳。” |
恍恍蕩蕩 | |
悠哉游哉 | 諶容《贊歌》:“兩只空洞洞的棉襖袖子在肩上晃來晃去,給人一種悠哉游哉的感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