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慈悲的成語故事
拼音jiǎ cí bēi
基本解釋慈悲:慈善,憐憫。表面上裝出一付慈愛憐憫的樣子。
出處毛澤東《論魯迅》:“他一點沒有假慈悲的偽君子的色彩?!?/p>
暫未找到成語假慈悲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假慈悲)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假公濟私 | 元 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一折:“他假公濟私,我怎肯和他干罷了也呵!” |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 《樂府詩集·長歌行》:“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td> |
慷慨悲歌 | 晉 陶潛《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慷慨獨悲歌,鐘期信為賢。” |
霜露之悲 |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終制》:“若報罔極之德,霜露之悲,有時齋供。” |
悲不自勝 | 漢 荀悅《漢紀 平帝紀》:“太后因號泣而言,左右莫不垂涕,舜悲不自勝?!?/td> |
久假不歸 |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上》:“久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 |
慈眉善目 | 老舍《老張的哲學》:“圓圓的臉,長滿銀灰的胡子,慈眉善目的?!?/td> |
兔死狐悲,物傷其類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89回:“獲曰:‘兔死狐悲,物傷其類’。吾與汝皆是各洞之主,往日無冤,何故害我?” |
黍離之悲 | 宋·姜夔《揚州慢·序》:“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td> |
不假思索 | 宋 黃榦《黃勉齋文籍 復黃會卿》:“戒懼謹獨,不待勉強,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間,此意便在?!?/td> |
悲歡離合 | 宋 蘇軾《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杯子由》詞:“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陽缺,此事古難全?!?/td> |
狐假虎威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楚策一》:“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td> |
以假亂真 |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馀分閏位,謂以偽亂真耳?!?/td> |
弄虛作假 | 廖魯言《一九五九年農業戰線的任務》:“在執行生產計劃的全部過程中,也應該實事求是,力戒浮夸和弄虛作假?!?/td> |
母慈子孝 | 《尚書·康誥》:“天惟與我彝。”孔傳:“天與民五常,使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
悲喜交集 | 《晉書 王廙傳》:“當大明之盛,而守局遐外,不得不奉贈大禮,聞問之日,悲喜交集。” |
離合悲歡 | 明 陸采《明珠記 提綱》:“佳人才子古難并,苦離分,巧完成,離合悲歡只在眼前生?!?/td> |
假仁假義 | 宋 朱熹《朱子全書 歷代一 唐》:“漢高祖私意分數少,唐太宗一切假仁假義以行其私。” |
兔死狐悲 | 元 汪元亨《折桂令 歸隱》曲:“鄙高位羊質虎皮,見非辜兔死狐悲。” |
風木含悲 | 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九:“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td> |
悲觀失望 | 毛澤東《團結一切抗日力量,反對反共頑固派》:“我們決不悲觀失望,我們是樂觀的。” |
假以辭色 | 明 歸有光《沈貞甫墓志銘》:“貞甫為人伉厲,喜自修飾,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嘗假以辭色?!?/td> |
孝子慈孫 | 先秦 孟軻《孟子 離婁上》:“名之曰‘幽’、‘厲’,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也?!?/td> |
父慈子孝 | 《禮記 禮運》:“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 |
風木之悲 | 明·顧大典《青衫記·元白揣摩》:“早年失怙,常懷風木之悲;壯歲鼓盆,久虛琴瑟之樂。” |
悲觀主義 | 毛澤東《和英國記者貝特蘭的談話》:“投降主義根源于民族失敗主義,即民族悲觀主義?!?/td> |
真真假假 |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12回:“這姓鐵的一個少年人,明明為貪色,卻真真假假,百般哄誘他不動?!?/td> |
悲愁垂涕 | 戰國 鄭 列御寇《列子 湯問》:“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對,三日不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