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燕秋鴻的成語故事
拼音shè yàn qiū hóng
基本解釋燕子和大雁都是候鳥,但在同一季節里飛的方向不同。比喻剛見面又離別。
出處
暫未找到成語社燕秋鴻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社燕秋鴻)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葉報秋 | 唐·鮑溶《始見二毛》詩:“百川赴海返潮易,一葉報秋歸樹難。”唐·柳氏《楊柳枝》詞:“一葉隨風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 |
一葉知秋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說山川》:“以小明大,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
一葉落知天下秋 | 《淮南子 說山訓》:“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宋 唐庚《文錄》引唐人詩:“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 |
一字千秋 |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史書佔畢一》:“夫詩以一字千秋者也,史以千秋一字者也。” |
一日三秋 | 南朝 梁 何遜《為衡山侯與婦書》:“路邇人遐,音塵寂絕,一日三秋,不足為喻。” |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 《詩經 王風 采葛》:“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
萬代千秋 | 晉·無名氏《平西將軍周處碑》:“書方易折,家揭難留,鐫茲幽在,萬代千秋。” |
萬古千秋 | 唐 周樸《望中懷古》:“齊心樓上望浮云,萬古千秋空姓名。” |
萬歲千秋 | 《戰國策 楚策一》:“于是楚王游于云夢……仰天而笑曰:‘樂矣,今日之游也。寡人萬歲千秋之后,誰與此樂矣?’” |
萬載千秋 | 明 無名氏《賀元宵》第三折:“當今圣主存仁孝,萬載千秋亨太平。” |
不知春秋 | 戰國·宋·莊周《莊子·逍遙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
業峻鴻績 |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原道》:“夏后氏興,業峻鴻績,九序惟歌,勛德彌縟。”周振甫注:“業峻鴻績:即業峻績鴻,功業高,成績大。” |
東勞西燕 | 南宋 郭茂倩《樂府詩集 雜曲歌辭八 東飛伯勞歌》:“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 |
臨去秋波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怎當他臨去秋波那一轉!便是鐵石人也意惹情牽。” |
舉如鴻毛,取如拾遺 | 《漢書·梅福傳》:“舉秦如鴻毛,拾楚若拾遺。” |
五雀六燕 | 《九章算術·方程》:“今有五雀六燕,集稱之衡,雀俱重,燕俱輕, 一雀一燕交而處,衡適平。” |
亡國之社 | 《谷梁傳·哀公四年》:“亡國之社,以為廟屏,戒也。” |
人生一世,草生一秋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5回:“人生一世,草生一秋,我們只管打魚營生,學得他們過一日也好!” |
伯勞飛燕 | 《玉臺新詠 古詞〈東飛伯勞歌〉》:“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 |
兔絲燕麥 | 《魏書 李崇傳》:“今國子雖有學官之名,而無教授之實,何異兔絲燕麥,南箕北斗哉?” |
兔葵燕麥 | 唐·劉禹錫《再游玄都觀絕句》:“重游玄都,蕩然無復一樹,唯兔葵燕麥,動搖于春風耳。” |
兼葭秋水 | 《詩經·秦風·蒹葭》:“兼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
冰壺秋月 | 宋 蘇軾《贈潘谷》詩:“布衫漆黑手如龜,未害冰壺貯秋月。” |
冰壸秋月 | 宋·蘇軾《贈潘谷》詩:“布衫漆黑手如龜,未害冰壺貯秋月。” |
凜若秋霜 | 唐·劉知畿《史通·雜說上》:“談恩惠是煦如春日,紀嚴切則凜若秋霜。” |
刀頭燕尾 |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工畫佛道,兼精番馬,筆鋒勁利,名刀頭燕尾。” |
判若鴻溝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高祖本紀》:“項羽恐,乃與漢王約,中分天下,割鴻溝而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 |
利析秋毫 | 《史記·平準書》:“故三人言利,事析秋毫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