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矜勿喜的成語故事
拼音āi jīn wù xǐ
基本解釋哀矜:憐憫。指對(duì)遭受災(zāi)禍的人要憐憫,不要幸災(zāi)樂禍。
出處春秋 魯 孔丘《論語 子張》:“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暫未找到成語哀矜勿喜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哀矜勿喜)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 《論語·里仁》:“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
一悲一喜 | 《平妖傳》二回:“表公單單一身,不勝凄慘,且喜有了性命,又得了兩件至寶,正所謂一悲一喜。” |
不矜不伐 | 《尚書 大禹謨》:“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duì)幠埽晡┎环ィ煜履c汝?duì)幑Α!?/td> |
不矜細(xì)行 | 語出《書 旅獒》:“不矜細(xì)行,終累大德。” |
業(yè)業(yè)矜矜 | 《宋書·明帝紀(jì)》:“業(yè)業(yè)矜矜,若履冰谷,思與億兆,同此維新。” |
樂盡哀生 | 唐·張鷟《游仙窟》:“有同必異,自昔攸然;樂盡哀生,古來常事。” |
樂往哀來 | 漢·張衡《思玄賦》:“惟盤逸之無瞋兮,懼樂往而哀來。” |
樂極哀來 | 晉·陶潛《閑情賦》:“悲樂極以哀來,終推我而輟音。” |
樂極哀生 | 唐·張鷟《游仙窟》:“有同必異,自昔攸然;樂極哀生,古來常事。” |
樂極生哀 | 宋·劉克莊《沁園春·吳叔永尚書和余舊作再答》詞:“中年后,向歌闌易感,樂極生哀。” |
喬遷之喜 | 《詩經(jīng) 小雅 伐木》:“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 |
乞哀告憐 | 毛澤東《中國社會(huì)各階級(jí)的分析》:“荒時(shí)暴月,向親友乞哀告憐,借得幾斗幾升,敷衍三日五日,債務(wù)叢集,如牛負(fù)重。” |
于呼哀哉 | 《詩·大雅·召旻》:“于乎哀哉!維今之人,不尚有舊。”《荀子·樂論》:“亂世惡善,不此聽也。淤乎哀哉,不得成也。” |
人逢喜事精神爽 | 清 褚人獲《隋唐演義》第七回:“人逢喜事精神爽,悶向心來瞌睡多。” |
伐功矜能 | 《史記·太史公自序》:“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無稱,亦無過行。” |
先憂后喜 | 元·賈仲名《蕭淑蘭》第二折:“您穩(wěn)放著個(gè)先憂后喜,我空懷著個(gè)有苦無甘。” |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 《諸葛亮集》:“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 |
勿忘在莒 | 《呂氏春秋·直諫》:“使公毋忘出奔于莒也。” |
勿怠勿忘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五回:“卿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勿待勿忘!” |
勿藥有喜 | 《周易·無妄》:“無妄之疾,勿藥有喜。” |
勿謂言之不預(yù) | 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19回:“一經(jīng)覺察,白簡無情,勿謂言之不預(yù)也。” |
勿謂言之不預(yù)也 | 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19回:“一經(jīng)覺察,白簡無情,勿謂言之不預(yù)也。” |
千歡萬喜 | 明·伏雌教主《醋葫蘆》第三回:“阿貓千歡萬喜,領(lǐng)謝而去。” |
半瞋半喜 | 《動(dòng)搖》:“方太太的回答是半瞋半喜的一笑。” |
厭故喜新 | 《問答上》:“使天地大義有所廢闕,而厭故喜新,敗亡相尋而不悟也。” |
又驚又喜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7回:“忽聞?dòng)腥藛舅瑥?qiáng)展星眸,一見是寶玉,又驚又喜,又悲又痛,忙一把死攥住他的手。” |
雙喜臨門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27回:“你屋里恭喜了,大相公也喜了。一天生的,真正雙喜臨門。” |
可喜可愕 | 明·黃淳耀《李龍眠畫羅漢記》:“推畫者之意,豈以佛氏之作止語默皆與人同,而世之學(xué)佛者徒求卓詭變幻可喜可愕之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