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真面的成語故事
拼音lú shān zhēn miàn
基本解釋廬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來面目。
出處清 楊倫《<杜詩鏡銓>序》:“所謂萬丈光焰化作百重云霧者,自非摧陷廓清,不見廬山真面。”
暫未找到成語廬山真面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廬山真面)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葉蔽目,不見泰山 | 《鶚冠子·天則》:“一葉蔽目,不見泰山;兩耳塞豆,不聞雷霆。” |
一葉迷山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五回:“世上這般雙瞳如豆、一葉迷山的,以至糊涂下人,又有幾個深明大義的呢!” |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 《鶚冠子 天則》:“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耳塞豆,不聞雷霆。” |
一山不藏二虎 | 歐陽山《三家巷》:“他跟展公有點一山不藏二虎的味道,這是他太狂妄。” |
一指蔽目,不見泰山 | 謝覺哉《關于獨立思考》:“至于全體的事,不管好處多大,總是‘一指蔽目,不見泰山’。” |
一面之交 | 漢 崔寔《本論》:“且觀世人之相論也,徒以一面之交,定臧否之決。” |
一面之款 | 《宋書·諸叔度傳》:“還至都,凡諸舊及有一面之款,無不厚加贈遺。” |
一面之緣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一回:“若問此物,倒有一面之緣。” |
一面之識 | 《宋史·范純仁傳》:“范純仁,得一面識足矣。” |
一面之詞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今日若聽此一面之詞,楊儀等必投魏矣。” |
一面之辭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五回:“今日若聽此一面之詞,楊儀等必投魏矣。” |
一面之雅 | 田漢《關漢卿》第七場:“女的我不認識,跟這關漢卿倒有一面之雅。” |
一面兒理 | |
一面如舊 | 《晉書 張華傳》:“初入洛,不推中國人士,見華一面如舊,欽華德范,如師資之禮焉。” |
一面虛詞 | 《三國志通俗演義·姜維避禍屯田計》:“明公休聽外人一面虛詞,欲殺某也。” |
丁真楷草 | 唐·張彥遠《法書要錄》第八卷引張懷蠸《書斷·中·妙品》:“智永章草,草書入妙,隸入能。兄智楷亦工草,丁覘亦善隸書,時人云:‘丁真楷草’。” |
萬水千山 | 宋 宋徽宗《燕山亭 見杏花作》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 |
三頭兩面 | 唐 李商隱《雜纂》:“三頭兩面趨奉人。” |
三頭二面 | 唐·李商隱《雜纂》:“三頭兩面趨奉人。” |
三頭六面 | 清·李漁《風箏誤·釋疑》:“究竟不得明白,方才在這邊三頭六面,認將出來,方才曉得是這本新戲。” |
三對六面 | 茅盾《子夜》:“回頭我自會請三先生來,大家三對六面講個明白。” |
三山五岳 | 清 曹寅《舟中望惠山舉酒調培山》:“三山五岳渺何許?云煙汗漫空竛竮。” |
三顧茅廬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諸葛亮傳》:“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
三顧草廬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37回回目:“劉玄德三顧草廬。” |
不學面墻 | 《尚書·周官》:“不學墻面,蒞事惟煩。” |
不念僧面念佛面 | 草明《乘風破浪》十七:“你不念僧面念佛面啊,人家老大娘都把你想壞啦。” |
不明真相 | 魯迅《且介亭雜文·關于新文字》:“不過他們可以裝作懂得的樣子,來胡說八道,欺騙不明真相的人。” |
不看佛面看金面 | 王統照《銀龍集·站長》:“我如果是個連長,或是個把書記官,不看佛面看金面,還有這場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