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猿脫兔的成語故事
拼音jīng yuán tuō tù
基本解釋如受驚的猿猴、脫逃的兔子。形容迅速奔逃。
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還虧得苗子的腳底板厚,不怕巉巖荊棘,就如驚猿脫兔,漫山越嶺的逃散了。”
暫未找到成語驚猿脫兔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驚猿脫兔)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坐盡驚 | 《三國志·魏志·王粲傳》:“粲至,年既幼弱,容狀短小,一坐盡驚。” |
一坐皆驚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張欲自發無端。頃之,長史諸賢來清言,客主有不通處,張乃遙于末坐判之,言約旨遠,足暢彼我之懷,一坐皆驚。” |
一座盡驚 | 漢·荀悅《漢紀·武帝紀》:“少君及言與人大夫游獵處,老人為兒時識其家處,一座盡驚。” |
一座皆驚 | 《三國志·魏志·王粲傳》:“粲至,年既幼弱,容狀短小,一坐盡驚。” |
一驚非小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56回:“燈籠滅了,包袱也不見了,這一驚非小。” |
一雕雙兔 | 唐李林甫、張九齡、裴耀卿并為相,李抑揚張、裴自得,張裴二人罄折卑遜,時人竊言“一雕挾兩兔”。見唐鄭處誨《明皇雜錄》卷下及《新唐書·李林甫傳》。 |
一鳴驚人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 西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
東兔西烏 | 宋 吳潛《瑞鶴仙》:“愁高悵遠。身世事,但難準。況禁他,東兔西烏相逐,古古今今不問。” |
東門逐兔 | 《史記·李斯列傳》載:秦二世二年七月,丞相李斯因遭奸人誣陷,論腰斬咸陽市。臨刑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
臨陣脫逃 | 清 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四回:“你們中國的兵勇,一到有起事來,不是半途潰散,便是臨陣脫逃,那是不關我教習的事,在乎你們自己未雨綢繆的。” |
烏踆兔走 | 元·柳貫《題<瀛洲仙會圖>》詩:“茅龍飛去杳無跡,烏踆兔走雙跳丸。” |
烏飛兔走 | 元 不忽木《點絳唇 辭朝》套曲:“你看這汛指間烏飛兔走,假若名利成,至如田園就,都是些去馬來牛。” |
乘虛可驚 | 《投筆膚談·達權》:“乘分可圖,乘虛可驚,乘敵可取。” |
書缺簡脫 | 東漢·班固《漢書·楚元王傳》:“禮壞樂崩,書缺簡脫,朕甚閔焉。” |
了身脫命 | 元·鄭廷玉《忍字記》第二折:“我如今不遭王法,不受刑罰,至如我指空說慌瞞咱,這一場了身脫命虧他。” |
亡猿災木 | 清·王闿運《<桂陽州志>序》:“覆鹿遺蕉,亡猿災木,非敵非寇,自傾自覆。” |
亡猿禍木 | 《淵鑒類函》卷四三二引《汀州志》:“唐大歷中,有猴數百集古田杉林中,里人欲伐木殺之。中一老猴忽躍去近鄰一家縱火焚屋。里人懼,亟走救火,于是群猴脫去。” |
令人吃驚 | 臧克家《以耳代目之類》:“這種以耳代目的情況是令人吃驚的,但這種情況卻并不是罕見的。” |
兔絲燕麥 | 《魏書 李崇傳》:“今國子雖有學官之名,而無教授之實,何異兔絲燕麥,南箕北斗哉?” |
兔頭獐腦 | 《上海小刀會起事本末》:“暴斂橫征,野皆狼心狗行之吏,賣官鬻爵,朝盡兔頭獐腦之人。” |
兔頭麞腦 | |
兔子不吃窩邊草 | 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第16章:“兔子不吃窩邊草,我這老虎單吃回頭食。” |
兔盡狗烹 | 西漢·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
兔死鳧舉 | 《呂氏春秋 論威》:“知其不可久處,則知所兔起鳧舉,死 之地矣。” |
兔死犬饑 | 明·張居正《答兩廣劉凝齋言賊情軍情民情》:“鳥盡弓藏,兔死犬饑,故諸將士多張大賊勢者,亦未可盡以為然也。” |
兔死狐悲 | 元 汪元亨《折桂令 歸隱》曲:“鄙高位羊質虎皮,見非辜兔死狐悲。” |
兔死狐悲,物傷其類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89回:“獲曰:‘兔死狐悲,物傷其類’。吾與汝皆是各洞之主,往日無冤,何故害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