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賊拿贓的成語故事
拼音ná zéi ná zāng
基本解釋捉賊要查到贓物做憑證。
出處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三十八回:“常言道:拿賊拿贓那怪物做了三年皇帝,又不曾走了馬腳,漏了風聲……我老孫就有本事拿住他,也不好定個罪名。”
暫未找到成語拿賊拿贓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拿賊拿贓)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作賊心虛 | 宋 釋悟明《聯燈會要 重顯禪師》:“卻顧侍者云:‘適來有人看方丈么?’侍者云:‘有。’師云:‘作賊人心虛。’” |
認賊作父 | 清 華偉生《開國奇冤 追悼》:“但是偶一念及那一班貪官污吏,人面獸心,處處為虎作倀,人人認賊作父,……” |
拿手好戲 | 茅盾《子夜》十七:“制造空氣是老趙的拿手好戲!他故意放出什么托拉斯的空氣來,好叫人們起恐慌。” |
賊人膽虛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71回:“這本是鴛鴦戲語,叫他出來,誰知他賊人膽虛,只當鴛鴦已看見他的首尾了。” |
拿不出手 | 張愛玲《創世紀》:“她盡管闊氣不要緊,我們全少奶奶去回拜,少了也拿不出手啰!” |
十拿九穩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如此一行,只怕這事例有個十拿九穩也不見得。” |
做賊心虛 | 宋 釋悟明《聯燈會要 重顯禪師》:“卻顧侍者云:‘適來有人看方丈么?’侍者云:‘有。’師云:‘作賊人心虛。’” |
賊喊捉賊 | 陳登科《赤龍與丹鳳》第一部:“賊喊捉賊,明明自己是匪,還扛著剿匪的旗號,到處剿匪。” |
亂臣賊子 | 先秦 孟軻《孟子 滕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
捉奸見雙,捉賊見贓,殺人見傷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6回:“自古道:‘捉奸見雙,捉賊見贓,殺人見傷。’你那哥哥的尸首又沒了,你又不曾捉得他奸。” |
拿刀弄杖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五回:“寶玉一發拿刀弄杖、尋死覓活的,鬧的天翻地覆。” |
拿三搬四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62回:“倘或那件孔雀褂子襟再燒了窟窿,你去了,誰能以補呢?你倒別和我拿三搬四的。” |
賊去關門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法瑫宗一禪師》:“僧曰:‘若不遇于師,幾成走作。’師曰:‘賊去后關門。’” |
鷹拿燕雀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7卷:“皂隸似鷹拿燕雀,把吳氏向階下一摔,正待用刑。” |
老而不死是為賊 | 《論語 憲問》:“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 |
賊臣亂子 | 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崔慧景傳》:“臣竊惟太祖、高宗之孝子忠臣,而昏主之賊臣亂子者,江夏王與陛下,先臣與鎮軍是也。” |
賊眉鼠眼 | 老舍《趙子曰》:“‘你沒看見李景純嗎?’武端賊眉鼠眼的問:‘他來,她就不能來!’” |
拿腔做勢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34回:“只當是撫臺敷衍他的話,不免拿腔做勢,添了許多自抬身價的話。” |
賊子亂臣 | 唐·魏徵壽《隋書·許善心傳》:“國惡雖諱,君舉必書,故賊子亂臣,天下大懼,元龜明鏡,昭然可察。” |
家賊難防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同安志祥師法嗣》:“問:‘家賊難防時如何?’師曰:‘識得不為冤。’” |
捉奸見雙,捉賊見贓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6回:“自古道:‘捉奸見雙,捉賊見贓,殺人見傷。’你那哥哥的尸首又沒了,你又不曾捉得他奸。” |
獨夫民賊 | 《尚書 泰誓下》:“獨夫受,洪惟作威,乃汝世仇。”先秦 孟軻《孟子 告子下》:“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 |
認賊為父 | 蘇曼殊《遁跡記》:“先是余家既亡,悵悵無之。大盜更迫我儕,為供奔走。測彼居心,是畜獵犬之技。斯是認賊為父,自殘梵裔者,亦復不少。” |
拿腔作調 | 老舍《四世同堂》:“冠先生拿腔作調的說:‘請太太不要發脾氣!’說罷,戴起帽子,懶洋洋的走出去。” |
擒賊擒王 | 唐 杜甫《前出塞》詩之六:“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
拿粗夾細 | |
拿云握霧 | 元·關漢卿《單鞭奪槊》第二折:“他有投明棄暗的心,拿云握霧的手。” |
并贓拿賊 | 元 孟漢卿《魔合羅》第四折:“今日個并贓拿賊更推誰,你地硬抵著頭皮兒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