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都巨邑的成語故事
拼音tōng dōu jù yì
基本解釋同“通都大邑”。
出處鄭觀應(yīng)《致家塾潘教習論朱星源小大學書》:“通都巨邑雖有大學,而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之事不問矣。”
暫未找到成語通都巨邑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通都巨邑)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博通經(jīng)籍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馬融傳》:“初,京兆摯恂以儒術(shù)教授隱于南山,不應(yīng)聘,名重關(guān)西,融從其游學,博通經(jīng)籍。恂奇融才,以女妻之。” |
書通二酉 | 語出《太平御覽》卷四九引南朝·宋·盛弘之《荊州記》:“小酉山上石穴中有書千卷,相傳秦人于此而學,因留之。” |
條條大路通羅馬 | 艾煊《大江風雷》第五部:“小司書不等何為說完,就打斷了她的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 |
老奸巨猾 | 《宋史·食貨志上》:“老奸巨猾;匿身州縣;舞法擾民;蓋甚至前日。” |
通都大邑 | 唐 韓愈《守戒》:“今之通都大邑,介于屈強之間,而不知為備。” |
互通有無 | 唐 韓愈《原道》:“為之賈,以通其有無。” |
融會貫通 | 宋 朱熹《朱子全書 學三》:“舉一而三反,聞一而知十,乃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后能融會貫通,以至于此。” |
通俗易懂 | 鄧小平《躍進中原的勝利形勢與今后的政策策略》:“這十六個字,通俗易懂。” |
通今達古 | 胡蘊玉《<中國文學史>序》:“述學派之流別,論政治之得失,縱有通今達古之才,而無瑰瑋奇麗之筆,言之無文,行之不遠。” |
一竅不通 | 戰(zhàn)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過理》:“殺比干而視其心,不適也。孔子聞之曰:‘其竅通,則比干不死矣。’”高誘注:“紂性不仁,心不通,安于為惡,殺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竅通則比干不見殺也。” |
通時合變 | 清·梅曾亮《復上汪尚書書》:“立者非他,通時合變,不隨俗為陳言者是已。” |
時運亨通 | 元·無名氏《凍蘇秦》第一折:“終有日時運亨通,封侯拜相,揚名六國。” |
高步通衢 | 《石季龍載記上》:“朕聞良臣如猛獸,高步通衢而豺狼避路,信矣哉!” |
政通人和 | 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
大顯神通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89回:“他三人辭了師父,在城外大顯神通。” |
神通廣大 | 《大唐三藏法師取經(jīng)詩話》:“師曰:‘你神通廣大,去必無妨。’” |
狗屁不通 | 清 石玉昆《三俠五義》第35回:“柳老賴婚狼心推測,馮生聯(lián)句狗屁不通。” |
不通水火 | 東漢 班固《漢書 孫寶傳》:“稚季耳目長,聞知之,杜門不通水火。”顏師古注:“不通水火,謂雖鄰伍亦不往來也。” |
文理不通 | 《舊五代史·選舉志》:“況此等多不究義,唯攻帖書,文理既不甚通,名第豈可妄與?” |
里通外國 | 魯迅《且介亭雜文 病后雜談之余》:“ 大則指為‘里通外國’,就是現(xiàn)在之所謂‘漢奸’。” |
格古通今 | 明·無名氏《東籬賞菊》第四折:“賢才抱德隱田園,格古通今眾所傳。今番詔取為官后,保祚皇圖億萬年。” |
暢通無阻 | 郭沫若《洪波曲》第九章:“打通了安合公路,使北路的進軍暢通無阻。” |
亙古通今 | 南朝·宋·鮑照《河清頌》:“亙古通今,明鮮晦多。” |
通風報信 | 清 頤瑣《黃繡球》第20回:“那掌柜的說他惡毒,跟手叫送棺材到陳府上去的通風報信,一面地保就在內(nèi)看守了這掌柜的。” |
觸類旁通 | 《周易 系辭上》:“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
手眼通天 | 老舍《四世同堂》:“這并不是她相信丈夫的能力,而是相信她自己的手眼通天。” |
脈脈相通 | 李大釗《Bolshevism的勝利》:“人間的生活,都在這大機軸中息息相關(guān),脈脈相通。” |
通功易事 | 先秦 孟軻《孟子 滕文公下》:“子不通功易事,以羨補不足,則農(nóng)有余粟,女有余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