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鯁祝饐的成語故事
拼音zhù gěng zhù píng
基本解釋同“祝哽祝噎”。
出處
暫未找到成語祝鯁祝饐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祝鯁祝饐)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祝哽祝噎 | 漢 賈山《至言》:“然而養三老于太學,親執醬而饋,執爵而酳,祝噎在前,祝哽在后。” |
華封三祝 | 《莊子外篇·天地篇》:“堯觀乎華。華封人曰:嘻,圣人!請祝圣人壽…圣人富…圣人多男子。” |
祝發文身 | 《轂梁傳·哀公十三年》:“吳,夷狄之國也,祝發文身。”晉·孫綽《喻道論》:“周之泰伯遠棄骨肉,托跡異域,祝發文身,存之不反,而論稱至德,書著大賢。” |
祝鯁祝噎 | |
骨鯁之臣 | 《史記·刺客列傳》:“方今吳外困于楚,而內無骨鯁之臣,是無如我何!” |
峭論鯁議 | 宋李綱《論節義》:“[顏真卿]其后歸朝,峭論鯁議,為奸臣所擠,殞于賊手。” |
馨香禱祝 | 《尚書 君陳》:“至治馨香,感于神明。” |
祝不勝詛 | 宋·洪邁《容齋四筆》:“一人祝之,一國詛之,一祝不勝萬詛,國亡不亦宜乎?” |
直言骨鯁 | 唐·韓愈《爭臣論》:“知朝廷有直言骨鯁之臣,天子有不譖賞從諫如流之美。” |
如鯁在喉 | 漢·許慎《說文解字》:“鯁,食骨留咽中也。”段玉裁注:“韋曰:‘骨所以鯁,刺人也。’忠言逆耳,如食骨在喉,故云骨鯁之臣。《漢書》以下皆作骨鯁,字從魚,謂留咽者魚骨較多也。” |
食古如鯁 | 卷盫《<蔽廬叢志>序》:“又或食古如鯁,刻鵠成鶩,崎锜訓詁,恒遲回于‘禿伏禾’之文。” |
祝壽延年 | 明·無名氏《紫微宮》第三折:“上帝命金母開筵,群仙會集,都要您祝壽延年,供奇進美。” |
祝咽祝哽 | 《尚書大傳》卷五:“卜筮巫醫御于前,祝咽祝哽以食。” |
骨鯁在喉 | 清 袁枚《與金匱令書》:“仆明知成事不說,既往不咎,而無如聞不慊心事,如骨鯁在喉,必吐之而后快。” |
祝鮀之佞 | 《論語·雍也》:“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
祝哽在前,祝噎在后 | 東漢·班固《漢書·賈山傳》:“然而養三老于太學,親執醬而傀,執爵而酳,祝噎在前,祝鯁在后,公卿奉杖,大夫進履,舉賢以自輔弼,求修正之士使直諫。” |
奈上祝下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23回:“剛才都在前廳上栽我,我又有些奈上祝下的,只恐娘嫌我嘴長耳大。” |
祝僇祝鯁 | |
麥丘之祝 | 清 顧炎武《答徐甥公肅書》:“忘其出位,貢此狂言,請賦《祈招》之詩,以代麥丘之祝。” |
祝發空門 | 清·景星杓《山齋客譚·孫旭》:“耿逆平,旭未授官,忽祝發空門,日修禪誦以老。” |
忠鯁不撓 | 《晉書·劉頌傳論》:“逮元康之間,賊臣專命,舉朝戰栗,茍避俎醯,頌以此時,忠鯁不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