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唱臣和的成語故事
拼音jūn chàng chén hè
基本解釋唱:歌唱,吟詠;和:應(yīng)和。形容臣子緊緊遵循君主的旨意辦事。
出處《晏子外編》:“君唱臣和,教之隆也。”
暫未找到成語君唱臣和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君唱臣和)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謙謙君子 | 《周易 謙》:“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
秋高氣和 | 清 曾樸《孽海花》第十九回:“卻說小燕便服輕車,叫車夫徑到城南保安寺街而來,那時(shí)秋高氣和,塵軟蹄輕,不一會(huì)已到了門口,把車停在門前兩棵大榆樹蔭下。” |
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 | 西漢·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臣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 |
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49回:“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我為隋臣,不能匡救君惡,致被逆賊所弒,不能報(bào)仇,而事別主,何面目立于世乎?” |
和風(fēng)細(xì)雨 | 南朝 陳 張正見《陪衡陽游耆阇詩》:“清風(fēng)吹麥壟,細(xì)雨濯梅林。” |
主憂臣勞 | 西漢·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臣聞主憂臣勞,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會(huì)稽,所以不死,為此事也。” |
夫唱婦隨 | 《關(guān)尹子 三極》:“天下之理,夫者唱,婦者隨。” |
忠臣不事二君,貞女不更二夫 | 西漢·司馬遷《史記·田單列傳》:“忠臣不事二君,貞女不更二夫。齊王不聽吾諫,故退而耕子野。” |
主明臣直 | 明·張居正《帝鑒圖說》上篇:“妾聞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也。” |
正人君子 | 《新唐書 張宿傳》:“宿怨執(zhí)政不與已,乃日肆讒甚,與皇甫镈相附離,多中傷正人君子。” |
風(fēng)和日麗 | 清 吳趼人《痛史》:“是日風(fēng)和日麗,眾多官員,都來祭奠。” |
當(dāng)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 李國文《冬天里的春天》第二章:“我這就去當(dāng)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有什么不好的呢?” |
鳳協(xié)鸞和 | |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 毛澤東《反對(duì)黨八股》:“俗話說:‘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辦理,文章和演說也是這樣。” |
政通人和 | 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
鸞鳳和鳴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莊公二十二年》:“吉。是謂鳳凰于飛,和鳴鏘鏘。” |
謀臣猛將 | 《晉書·石崇傳》:“先帝決獨(dú)斷之聰,奮神武之略,蕩滅逋寇,易于摧枯。然謀臣猛將,猶有致思竭力之效。” |
心平氣和 | 宋 程頤《明道先生行狀》:“先生每與論事,心平氣和。” |
禮之用,和為貴 | 春秋·魯·孔丘《論語·學(xué)而》:“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 |
二三君子 |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shí)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漢書·楚元王傳》:“故下明詔,試《左氏》可立不,遣近臣奉指銜命,將以輔弱扶微,與二三君子比意同力,冀得廢遺。” |
臣門如市 | 東漢 班固《漢書 鄭崇傳》:“臣門如市,臣心如水。愿得考覆。” |
家和萬事興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87回:“大凡一家人過日子,總得要和和氣氣,從來說‘家和萬事興’,何況媳婦又沒犯甚么事!” |
和平共處 | 茅盾《新疆風(fēng)土雜憶》:“故牽強(qiáng)附會(huì),合佛道為一,又拉上孔子作陪,以便和平共處。” |
和光同塵 | 先秦 李耳《老子》:“和其光,同其塵。” |
和藹可親 | 清 李寶嘉《官場(chǎng)現(xiàn)形記》第29回:“原來這唐六軒唐觀察為人極其和藹可親,見了人總是笑嘻嘻的。” |
和事老 | 清·韓邦慶《海上花列傳》第12回回目:“背冤家拜煩和事老,裝鬼戲催轉(zhuǎn)踏謠娘。” |
君子之交淡如水 | 西漢 戴圣《禮記 表記》:“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壞。” |
和衷共濟(jì) | 《尚書 皋陶謨》:“同寅協(xié)恭和衷哉。”《國語 魯語下》“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濟(jì)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