刳胎焚夭的成語故事
拼音kū tāi fén yāo
基本解釋剖挖母胎,殘害幼體。謂兇殘不義。
出處《尸子·明堂》:“夫士不可妄致也,覆巢破卵,則鳳凰不至焉;刳胎焚夭,則麒麟不往矣。”
暫未找到成語刳胎焚夭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刳胎焚夭)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心急如焚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17回:“我越發覺得心急如焚,然而也是沒法的事,成日猶如坐在針氈上一般。” |
焚書坑儒 | 漢 孔安國《〈尚書〉序》:“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 |
十月懷胎 | 毛澤東《反對本本主義》:“調查就像‘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像‘一朝分娩’。調查就是解決問題。” |
桃之夭夭 | 《詩經 周南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毛傳:“桃有華之盛者,夭夭,其少壯也。”《禮記 大學》:“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國人。” |
心懷鬼胎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誰知素梅心懷鬼胎,只是長吁短嘆,好生愁悶,默默歸房去了。” |
逃之夭夭 | 《詩經 周南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
玉石俱焚 | 《尚書 胤征》:“火焱昆岡,玉石俱焚。” |
脫胎換骨 | 宋 葛長庚《沁園春 贈胡葆元》:“常溫養,使脫胎換骨,身在云端。” |
懷著鬼胎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五回:“這劉太公懷著鬼胎,莊家們都捏著兩把汗。” |
凡胎俗骨 | 明·無名氏《蕉帕記》第三出:“向來偏覓多人,皆系凡胎俗骨,無可下手。” |
餓鬼投胎 | 歐陽山《苦斗》:“咱們也不嫉妒他人,縱使不一定是個討債的,也難免是個餓鬼投胎。” |
玉石同焚 | 《梁書·武帝紀》:“時運艱難,宗社危殆,昆同已燎,玉石同焚。” |
象齒焚身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襄公二十四年》:“象有齒以焚其身,賄也。” |
刳精鉥心 | |
焚林而狩 | 南朝·宋·袁淑《防御索虜議》:“是由涸澤而漁,焚林而狩。” |
凡胎濁骨 | 元·無名氏《村樂堂》第一折:“我和這等愚眉肉眼難相瞅,凡胎濁骨難相守。” |
涸澤而漁,焚林而獵 | 《文子·上仁》:“先王之法,……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 |
焚典坑儒 | 《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花關索出身傳》:“秦皇獨霸諸侯城,焚典坑儒喪圣文。” |
心如火焚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我托他打聽幾時有船,他查了一查,說道:\'要等三四天呢。\'我越發覺得心急如焚,然而也是沒法的事,成日里猶如坐在針氈上一般。” |
桃夭新婦 | 《詩經·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
刳脂剔膏 | |
抱薪救焚 | 《三國志 魏志 陶謙傳》“太祖以糧少引軍還”裴松之注引三國吳韋昭《吳書》:“此何異乎抱薪救焚、扇火止沸哉!” |
焚骨揚灰 | 《梁書·侯景傳》:“曝尸于建康市,百姓爭取屠膾啖食,焚骨揚灰。” |
焚林而田 | 《韓非子·難一》:“焚林而田,偷取多獸;以詐遇民,偷取一時,后必無復。” |
撮土焚香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十四回:“三藏……急忙撮土焚香,望東懇懇禮拜。” |
焚琴鬻鶴 | 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二:“焚琴鬻鶴,傖父所為,不圖出之改之。” |
夭桃秾李 | 《詩經·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詩經·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華如桃李。” |
焚香禮拜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回:“卻說玄德前軍……所到之處,秋毫無犯,百姓扶老攜幼,滿路瞻觀,焚香禮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