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茨土階
成語分析
基本解釋茅草蓋的屋頂,泥土砌的臺階。形容房屋簡陋,或生活儉樸。
出處晉 袁宏《后漢紀(jì) 光武帝紀(jì)一》:“禮有損益,質(zhì)文無常,茅茨土階,致其肅也。”
例子昔堯舜在位,茅茨土階,禹居卑宮,不以為陃。(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三回)
基礎(chǔ)信息
拼音máo cí tǔ jiē
注音ㄇㄠˊ ㄘˊ ㄊㄨˇ ㄐ一ㄝ
繁體茅茨土階
感情茅茨土階是中性詞。
用法聯(lián)合式;作賓語、定語。
英語grass roof and earthen steps
字義分解
更多成語的意思解釋
- 愛不釋手(意思解釋)
- 以柔克剛(意思解釋)
- 步調(diào)一致(意思解釋)
- 牽強(qiáng)附會(意思解釋)
- 因小失大(意思解釋)
- 拉拉扯扯(意思解釋)
- 飲鴆止渴(意思解釋)
- 破鏡重圓(意思解釋)
- 矢志不渝(意思解釋)
- 無所不為(意思解釋)
- 只爭朝夕(意思解釋)
- 克敵制勝(意思解釋)
- 賓至如歸(意思解釋)
- 歡聲雷動(意思解釋)
- 與世長辭(意思解釋)
- 安家落戶(意思解釋)
- 因循守舊(意思解釋)
- 投機(jī)倒把(意思解釋)
- 仗勢欺人(意思解釋)
- 大義滅親(意思解釋)
- 驕奢淫逸(意思解釋)
- 面黃肌瘦(意思解釋)
- 光宗耀祖(意思解釋)
- 謙謙君子(意思解釋)
- 天府之國(意思解釋)
- 人小鬼大(意思解釋)
- 暴殄天物(意思解釋)
- 品頭論足(意思解釋)
- 妻離子散(意思解釋)
- 顯山露水(意思解釋)
※ 茅茨土階的意思解釋、茅茨土階是什么意思由CNDU提供。
相關(guān)成語
成語 | 解釋 |
---|---|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高 | 讓:推辭,拒絕。泰山不排除細(xì)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
初出茅廬 | 茅廬:草屋。原意指諸葛亮感念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接受邀請;就任軍師;首戰(zhàn)用計火燒博望坡;大敗曹兵;立下了戰(zhàn)功。后比喻剛進(jìn)入社會或工作崗位;缺乏經(jīng)驗(yàn)。 |
太歲頭上動土 | 比喻觸犯強(qiáng)暴有力的人。 |
土木形骸 | 形骸:指人的形體。形體象土木一樣。比喻人的本來面目,不加修飾。 |
拔茅連茹 | 茅:白茅,一種多年生的草;茹:植物根部互相牽連的樣子。比喻互相推薦,用一個人就連帶引進(jìn)許多人。 |
面如土色 | 土色:灰黃色。臉色像泥土的顏色一樣。形容非常恐懼的樣子。 |
土生土長 | 當(dāng)?shù)厣L的。 |
云階月地 | 以云為階,以月為地。指天上。亦指仙境。 |
土包子 | 指沒有見過大世面的人,如果是說別人,有輕蔑意。如果是說自己,有自謙意。 |
土洋并舉 | 本國的土法和外國的洋法都采用。 |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 讓:推辭,拒絕。泰山不排除細(xì)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
故土難離 | 故土:出生地,或過去住過的地方,這里指故鄉(xiāng)、祖國。難于離開故鄉(xiāng)的土地。形容對家鄉(xiāng)或祖國有無限的眷戀之情。 |
茅塞頓開 | 茅:茅草;塞:堵塞。茅草塞路;突然開通了。形容原來心里好像被茅草堵塞著;現(xiàn)在一下開竅了。比喻立刻理解明白。 |
率土之濱 | 沿著王土的邊涯。猶言普天之下,四海之內(nèi)。 |
大興土木 | 興:創(chuàng)辦、興起。大規(guī)模地興建土木工程。多指興建宮殿、住宅或園林等。 |
本鄉(xiāng)本土 | 土:鄉(xiāng)土。本地或家鄉(xiāng)。 |
朽木糞土 | 朽木:爛木頭;糞土:臟土臭泥。比喻不堪造就、對社會沒有用處的人。 |
安土重遷 | 安:習(xí)慣于;滿意于;重:重視;不輕易。安于故土生活;不愿輕易遷居異地。 |
名列前茅 | 名:名次;前茅:春秋時楚國用茅草做報警用的旌旗;行軍時拿著走在隊(duì)伍的前面;作為報警的信號;故稱“前茅”。比喻名次掛在前面。多指考試或競賽等。 |
率土歸心 | 率土:四海之內(nèi)。指天下歸心。同“率土宅心”。 |
土雞瓦狗 | 見“土雞瓦犬”。 |
開階立極 | 舊指開創(chuàng)基業(yè),建立統(tǒng)治。 |
視如糞土 | 看得如同穢土那樣下賤。比喻極端蔑視。 |
卷土重來 | 卷土:卷起塵土;形容人馬奔跑。比喻失敗之后重新集結(jié)力量反撲過來;或重新恢復(fù)勢力。 |
開疆辟土 | 開:開拓;疆:邊疆;辟:開辟;土:國土。開拓疆域,擴(kuò)展領(lǐng)土 |
揮金如土 | 揮:散、出。指散出金錢好像散出泥土一樣。形容極端浪費(fèi)。 |
土龍芻狗 | 泥土捏的龍,稻草扎的狗。比喻名不副實(shí)。 |
灰頭土臉 | 謂面容污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