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簸
部首竹部總筆畫19畫結(jié)構(gòu)上下
五筆TADC、TDWB五行木統(tǒng)一碼7C38
筆順ノ一丶ノ一丶一丨丨一一一ノ丶フノ丨フ丶
名稱撇、橫、點(diǎn)、撇、橫、點(diǎn)、橫、豎、豎、橫、橫、橫、撇、點(diǎn)、橫撇/橫鉤、撇、豎、橫撇/橫鉤、捺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簸bò(ㄅㄛˋ)
⒈ 〔簸箕〕①揚(yáng)糠除穢、清理垃圾的器具,用竹篾、柳條或鐵皮制成,三面有邊沿,一面敞口;②簸箕形的指紋(“箕”均讀輕聲)。
統(tǒng)一碼
簸字UNICODE編碼U+7C38,10進(jìn)制: 31800,UTF-32: 00007C38,UTF-8: E7 B0 B8。
簸字位于中日韓統(tǒng)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其他字義
簸bǒ(ㄅㄛˇ)
⒈ 用簸箕顛動(dòng)米糧,揚(yáng)去糠秕和灰塵:簸谷。
⒉ 顛動(dòng)搖晃:顛簸。簸蕩。簸動(dòng)。簸弄。
漢英互譯
winnow造字法
形聲:從竹聲英文
winnower※ 簸的意思、基本解釋,簸是什么意思由CNDU在線字典查字提供。
詳細(xì)解釋
基本詞義
◎ 簸 bǒ
〈動(dòng)〉
(1) (形聲。從箕,皮聲。本義:用簸箕盛糧食等上下顛動(dòng),揚(yáng)去糠粃塵土等物)
(2) 同本義 [winnow]
簸,揚(yáng)米去糠也。——《說文》
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yáng)。——《詩·小雅·大東》
或舂或揄,或簸或蹂。——《詩·大雅·生民》
(3) 又如:簸秕,簸揚(yáng)糠秕(揚(yáng)米去糠,糠在米上);簸籮(盛物的竹筐)
(4) 搖動(dòng);顛動(dòng) [jolt]
宮殿擺簸。——唐· 李朝威《柳毅傳》
(5) 又如:顛簸;簸行(搖擺不定的步行)
(6) 另見 bò
常用詞組
簸蕩,簸動(dòng),簸谷,簸籮,簸弄,簸揚(yáng)基本詞義
基本詞義
◎ 簸 bò
另見 bǒ
常用詞組
簸箕
康熙字典
簸【未集上】【竹部】 康熙筆畫:19畫,部外筆畫:13畫
《廣韻》《集韻》補(bǔ)火切《韻會(huì)》杜果切《正韻》烏果切,音駊。《說文》揚(yáng)米去糠也。《詩·大雅》或簸或蹂。
又《廣韻》《集韻》《韻會(huì)》《正韻》補(bǔ)過切,音播。義同。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簸【卷五】【箕部】
揚(yáng)米去糠也。從箕皮聲。布火切文二重五
說文解字注
(簸)揚(yáng)米去也。與播布之義相近。從箕。皮聲。布火切。十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