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漦
部首水部總筆畫15畫結(jié)構(gòu)左上包圍
五筆FITI、FTDI五行金統(tǒng)一碼6F26
筆順一一丨ノ丶ノ一ノ丶一ノ丨フノ丶
名稱橫、橫、豎、撇、點(diǎn)、撇、橫、撇、點(diǎn)、橫、撇、豎鉤、橫撇/橫鉤、撇、捺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漦chí(ㄔˊ)
⒈ 魚等的涎沫:“卜請其漦而藏之。”
⒉ 滲流。
統(tǒng)一碼
漦字UNICODE編碼U+6F26,10進(jìn)制: 28454,UTF-32: 00006F26,UTF-8: E6 BC A6。
漦字位于中日韓統(tǒng)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英文
saliva; spittle; flowing downstream※ 漦的意思、基本解釋,漦是什么意思由CNDU在線字典查字提供。
詳細(xì)解釋
基本詞義
◎ 漦 chí
〈名〉
(1) 滲流 [seepage]
漦,順流也。——《說文》
卜請漦而藏之。——《國語·鄭語》。注:“龍所吐沫,龍之精氣也。”
漦血也。——《漢書·五行志》
(2) 魚或龍之類的涎沫 [saliva of fish or dragon]。如:漦龍(吐涎沫的龍。也稱作惡龍)
(3) 古水名 [the Chi River]
漦,水名。——《說文》。 朱駿聲通訓(xùn)定聲: 陜西乾州武功縣南有古 漦城,疑其地有 漦水。
康熙字典
漦【巳集上】【水部】 康熙筆畫:15畫,部外筆畫:11畫
《唐韻》《集韻》《韻會》俟甾切,音狋。《說文》順流也。一曰水名。
又《爾雅·釋言》漦盝也。《李巡云》吐沫漦也。
又《集韻》升基切,音?。
又充之切,音蚩。
又陵之切,音釐。
又魚其切,音疑。義同。
又郎才切,音來。地名,在扶風(fēng)美陽。《史記·樊噲傳》從攻雍漦城。通作斄,又作釐。
又湯來切,音胎。與邰同。
又棧山切,魚龍身濡滑者。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漦【卷十一】【水部】
順流也。一曰水名。從水聲。俟甾切
說文解字注
(漦)順流也。順下之流也。釋言曰。漦、盝也。盝同漉酒之漉。國語、史記龍漦。韋昭曰。漦、龍所吐沫。按龍沫必徐徐漉下。故亦謂之漦。一曰水名。未詳。從水。聲。俟甾切。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