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誃
部首言部總筆畫13畫結(jié)構(gòu)左右
五筆YQQY統(tǒng)一碼8A83
筆順丶一一一丨フ一ノフ丶ノフ丶
名稱點(diǎn)、橫、橫、橫、豎、橫折、橫、撇、橫撇/橫鉤、點(diǎn)、撇、橫撇/橫鉤、點(diǎn)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誃yí(一ˊ)
⒈ 臺(tái)名;門名。
統(tǒng)一碼
誃字UNICODE編碼U+8A83,10進(jìn)制: 35459,UTF-32: 00008A83,UTF-8: E8 AA 83。
誃字位于中日韓統(tǒng)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其他字義
誃chǐ(ㄔˇ)
⒈ 離開;脫離。
英文
part※ 誃的意思、基本解釋,誃是什么意思由CNDU在線字典查字提供。
康熙字典
誃【酉集上】【言部】 康熙筆畫:13畫,部外筆畫:6畫
《唐韻》尺氏切。《集韻》《韻會(huì)》敞尒切,音侈。《說文》離別也。
又人名。《宋史·宗室表》修武郞士誃。
又通作哆。《爾雅·釋言》期、誃,離也。《註》齊曰斯。誃見《詩疏》。斯、析、誃、張,皆分離也。齊曰斯者,《風(fēng)·墓門》斧以斯之是也。云誃,見詩者《小雅·巷伯》:哆兮侈兮。鄭箋:因箕星之哆,而又侈大之是也。誃、哆音義同。
又《集韻》或作謻。《說文》周景王作洛陽誃臺(tái)。《徐曰》《爾雅》堂樓邊小屋。此蓋小屋連於大屋體,其實(shí)則別自爲(wèi)一區(qū)處也。《前漢·諸侯王表》周有逃責(zé)之臺(tái)。《服?註》周赧王負(fù)責(zé),乃逃此臺(tái),後人因以名之。《劉德註》洛陽南宮謻臺(tái)是也。《師古曰》謻音移。
又《集韻》《類篇》余知切,音移。與謻同。臺(tái)名。一曰門名。互詳謻字註。
又或作?。《戰(zhàn)國(guó)策》出誃門也。《註》誃,別也。元作?。
又《玉篇》直移切《廣韻》直離切《集韻》知切,音馳。亦同謻。離也,別也。
又《集韻》《類篇》待可切,跎上聲。欺罔也。與詑、訑同。
又《集韻》唐佐切,跎去聲。義同。
又《集韻》《類篇》充豉切,侈去聲。有大度也。一曰慶也。與同。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誃【卷三】【言部】
離別也。從言多聲。讀若《論語》“跢予之足”。周景王作洛陽誃臺(tái)。尺氏切
說文解字注
(誃)離別也。釋言曰。斯誃離也。郭云。誃見詩。今毛詩未見誃字。疑析薪扡矣、容有作誃者。別兵列切。從言。多聲。尺氏切。古音在十七部。讀若論語跢予之足。泰伯篇云。啓予足。啓予手。鄭云。啓、開也。跢當(dāng)是啓誤。或曰當(dāng)作哆予之足。哆猶開也。周景王作洛陽誃臺(tái)。東京賦曰。於南則謻門曲榭。薛曰。謻門、冰室門也。水經(jīng)注穀水篇曰。洛陽諸宮名曰南宮。有謻臺(tái)。臨照臺(tái)。東京賦謻門卽宣陽門也。門內(nèi)有宣陽冰室。按謻臺(tái)葢謂謻門之臺(tái)也。謻者誃之或體。李善直移反。周景王作大錢大鐘。則其作誃臺(tái)也亦侈大之意。釋宮。連謂之簃。郭云。堂樓閣邊小屋。今呼之簃廚連觀也。鉉竹部新附有簃字。按陸雲(yún)與兄書曰。曹公所爲(wèi)屋。坼其謻堂。不可壞。直以斧斫之。其字亦作謻。爾雅之簃、葢亦誃之異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