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剮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剮(剮)guǎ(ㄍㄨㄚˇ)
⒈ 被尖銳的東西劃破:剮破。手上剮了一個口子。
⒉ 封建時代一種殘酷的死刑,把人的身體割成許多塊:剮刑(即“凌遲”)。千刀萬剮。
統一碼
剮字UNICODE編碼U+5250,10進制: 21072,UTF-32: 00005250,UTF-8: E5 89 90。
剮字位于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漢英互譯
cut、cut to pieces造字法
形聲:從刂、咼聲英文
cut, cut flesh from bones※ 剮的意思、基本解釋,剮是什么意思由CNDU在線字典查字提供。
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 剮
剮 guǎ
〈動〉
(1) (形聲。從刀,咼( kuā)聲。本義:割肉離骨)
(2) 同本義。古時分割人體的酷刑。凌遲的俗稱 [dismember]
合擬凌遲,押赴市曹中,釘上木驢,剮一百二十刀處死。——元· 關漢卿《竇娥冤》
(3) 又如:剮割(分割肢體)[bone]。如:剮罪(古代的一種割肉離骨的酷刑)
(4) 引申為殺 [kill]。如:剮刻(猶殘殺)
(5) 被尖銳的東西劃破 [get cut]
我只是讓車剮了一下。——《一件珍貴的襯衫》
康熙字典
剮【子集下】【刀部】 康熙筆畫:11畫,部外筆畫:9畫
《唐韻》《集韻》古瓦切,音寡。《玉篇》剔肉置骨也。《說文》作冎。《廣韻》俗咼字。《正字通》本作冎。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冎【卷四】【冎部】
剔人肉置其骨也。象形。頭隆骨也。凡冎之屬皆從冎。古瓦切
說文解字注
(冎)剔人肉置其骨也。剔當作。解也。其周禮膊之、焚之、辜之之?與。列子曰。炎人之國。其親戚死。冎其肉而棄之。刀部無剔字。冎俗作剮。象形。頭隆骨也。隆豐大也。說此字爲象形者、謂上大下小象骨之隆起也。古瓦切。十七部。口部咼以爲聲。凡冎之屬皆從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