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菑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菑zī(ㄗ)
⒈ 初耕的田地。
⒉ 開荒:“厥父菑,厥子乃弗肯播。”
⒊ 姓。
統一碼
菑字UNICODE編碼U+83D1,10進制: 33745,UTF-32: 000083D1,UTF-8: E8 8F 91。
菑字位于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其他字義
菑zì(ㄗˋ)
⒈ 插入:樹立:“察其菑蚤不齵,則輪雖敝不匡。”
⒉ 枯死而未倒的樹:“周公之狀,身如斷菑。”
⒊ 車輻插入轂中的部分。
⒋ 矮墻。
⒌ 剖析。
英文
to weed grass; land which has been under cultivation for one year※ 菑的意思、基本解釋,菑是什么意思由CNDU在線字典查字提供。
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 菑 zī
〈名〉
(1) (形聲。從艸,甾( zī)聲。荒地,故從艸。本義:古代指初耕的田地)
(2) 同本義 [field that has been under cultivation for one year]
菑,不耕田也。——《說文》。按,古文從田,巛聲,小篆又加草耳。不耕田者,不耕而才耕之田也。
不菑畬。——《易·無妄》。董遇注:“菑,反草也。”
田一歲曰菑,二歲曰新田,三歲曰畬。——《爾雅》
耕獲菑畬,時時利賴其用。——明· 徐光啟《甘薯疏序》
(3) 又如:菑畬(開墾一年和三年的地);菑畝(初耕的田地)
(4) 直立而枯死的樹木 [withered trees]
其菑其翳。——《詩·大雅·皇矣》
周公之狀,身如斷菑。——《荀子·非相》
詞性變化
◎ 菑 zī
〈動〉
(1) 開墾;耕耘 [open up wasteland;reclaim wasteland;plough and weed]
厥父菑,厥子乃弗肯播。——《書·大誥》
(2) 又如:菑畬(耕耘;又耕稼為民生之本,故以喻事物的根本);菑攘(開拓;平定)
(3) 另見 zāi“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