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搢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搢jìn(ㄐ一ㄣˋ)
⒈ 插:搢笏。搢箭。
⒉ 搖動:“披甲帶劍,挺鈹搢鐸。”
⒊ 古人所佩的飾帶。
⒋ 抑。
統一碼
搢字UNICODE編碼U+6422,10進制: 25634,UTF-32: 00006422,UTF-8: E6 90 A2。
搢字位于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造字法
形聲:從扌、晉聲英文
to stick into; to shake※ 搢的意思、基本解釋,搢是什么意思由CNDU在線字典查字提供。
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 搢 jìn
〈動〉
(1) (形聲。從手,晉聲。本義:插)
(2) 同本義 [insert;stick into]
搢,插也。——《廣雅》
搢三而挾一個。——《儀禮·鄉射禮》
裨冕搢笏。——《禮記·樂記》
無皮弁搢笏之服。——《淮南子·齊俗》
(3) 又如:搢笏(插笏于腰間);搢撲(插撲于帶間。撲為教刑之具);搢版(插笏版于腰。引申指朝見)
(4) 搖動,震動 [shake]
披甲帶劍,挺鈹搢鐸。——《國語·吳語》
(5) 又如:搢鐸(響動金鐸);搢挺(振奮)
詞性變化
◎ 搢 jìn
〈名〉
古人所佩的飾帶 [sash]。如:搢(系佩玉于身。指居官);搢紳先生(古代穿儒服的讀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