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過一直在養光韜晦罷了,從不顯露山水,但是沒有人能夠敢爭一爭。
2.后來他的兄長被皇帝所殺,自己也處于極度危險之中,但劉秀以韜晦之計躲過了一劫。
3.順治皇帝成了擺設不說,還不得不有意縱情于嬉戲游樂,以為韜晦之計,避免受到多爾袞的猜忌。
4.并邀同左將軍劉備,共預密盟,備因誼關宗室,不能不允,但因操勢方強,應從緩圖,不可欲速,一面恐操生疑,就寓宅后園種菜,韜晦待時。
5.莉兒,你需要哪些就韜晦待時已拿吧!
6.曹煒咂了咂舌,沒想到這程太守竟然知道這么多,看來他也是個韜晦待時的人才。
7.中國是左右互搏、韜光養晦“韜晦待時”、在家里生悶氣瞎折騰、言行不一、欲做還休,混一天是一天!
8.他如此韜晦深藏,真是憂危之極,而居然說在此中悟出“至樂”。
9.建安5年,劉備學圃于許田,以為韜晦之計,曹操以青梅煮酒相邀劉備共論天下英雄。
10.不少人懷疑詩中情致故作姿態,詩人未是忘機客,身在洹上,心系清庭,寄情山水是假,韜晦待時是真。
11.看似不羈的主人公其實身負先輩留下的重擔;貌似淡薄怕事的外表深深韜晦著高手的鋒芒;隨著情節的發展,主人公的秘密也慢慢在迷離的事件中沉淀。
12.至此,國事決與太皇太后,而帝專自韜晦,以酒色自娛,是歲,上始微行,北至池陽,西至黃山。
13.可見其韜晦隱逸,托身為詩人,永矢以茅屋菜羹而告終。
14.談無欲指揮四琴武宮宮主傳達葉小釵的下落,制造葉小釵的危機,自是意在沛公,目的是引出深自韜晦的照世明燈。
15.李意期乞食于人寰,陰長生受辱于都市,侯道華寓跡于傭保,皇甫獺示疾于丘林,聲子佯狂,壺公韜晦,皆卑躬損志,乃翥景沖真也。
16.河上公注:“白,以喻昭昭;黑,以喻默默。人雖自知昭昭明白,當復守之以默默,如闇昧無所見,如是則可為天下法式。”后以“知白守黑”謂韜晦自處。
※ "韜晦"造句CNDU漢語詞典查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