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中國,“民生”一詞最早出現于《左傳·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則不匱”,意思是“百姓生存之道在于勤勞,勤勞才能豐衣足食”。
2.試想,文化多元、東方風骨、國際品位,會集聚多少精神文明財富!“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3.“孝思不匱”,杜還請各地梨園界名角演堂會,空前絕后的盛況至今還是飯后茶余的談資。
4.非杜月笙君交游廣闊,恩德感人,曷克臻此,而其孝思不匱,更足以勵末俗矣!
5.說欲貽其子孫,承世念之誠、孝思不匱者也。
6.又如大舜,雖然父親受繼母蠱惑,屢思害死他,他受堯禪讓帝位后,對父母仍孝事不匱。
7.世能祖祖,鮮能下下;祖祖為親,下下為君。下下者,務耕桑,不奪其時;薄賦斂,不匱其財;罕徭役,不使其勞;則國富而家娭,然后選士以司牧之。
8.5月10日,在太原市小王村一出租屋內,記者見到了孝思不匱的宋浩以及他的雙親。
9.民生本務在勤,勤則不匱。
10.儒林學子中學識淵博者本就無數,驚才絕艷之輩也從不匱乏,但是許多人卻無法真正的融入儒家之道,不是其他,就是因為長生的那種狀態。
11.中新社北京4月28日電(記者馬海燕)“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12.靜則修身,儉以養德;勤則不匱,敏則有功。
13.訓曰:民生本務在勤,勤則不匱。
14.造化之功,發乎動,畢達乎順,形諸明,養諸容載,遂乎說潤,勝乎健,不匱乎勞,終始乎止。張載?
15.《左傳·宣公十二年》中說,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孫中山給“民生”下了這樣的定義: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
16.人生在勤,勤則不匱;戶樞不蠹,流水不腐。
※ "不匱"造句CNDU漢語詞典查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