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弄清這些俗體字、假借字及避諱字,對敦煌寫本相書及相關內容的研究有積極意義。
2.蔣勛教授說,現在漢字有繁簡之別,古代則有正體字和俗體字并存。
3.這些古文字當中出現的不少“俗體字”,將改寫中國文字的發展歷史。
4.通過查閱江西40余縣、府志,結合民俗體育的相關史料,運用體育史學、社會學對江西民俗體育形成的宗教文化進行探討。
5.到隋唐時代簡化字逐漸增多,在民間相當普遍,被稱為“俗體字”。
6.實際上俗體字,或簡化字,一直都在民間流傳。
7.最早見于南北朝的碑刻,到隋唐時代簡化字逐漸增多,在民間使用已相當普遍,其時被稱作“俗體字”。
8.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9.對此,張啟政說,其實,簡化字并不是現代人的發明,早在唐代就有人開始使用簡化字了,當時人們稱這種被簡化的字體為“俗體字”。
10.6世紀)的碑刻,到隋唐時代簡化字逐漸增多,在民間相當普遍,被稱為“俗體字”。
11.中國著名的教育家、出版家、中華書局的創辦人陸費逵曾在上面發表《普通教育應該采用俗體字》的文章,因為當時把簡化字稱為“俗體字”。
12.屆時,多彩的風箏、風車、蠟藝DIY藝術、參與性極強的民俗體驗活動、精彩的節目表演等你來體驗。
13.宋、元、明的有些書坊刻本,刻售的戲曲小說,為了節省工時,降低成本,大量手寫俗體。
14.文化課:書法、國畫、國術功夫、民俗體育扯鈴、跳繩等.
15.舟山群島海洋民俗體育文化的主要特性有涉海性、勞作性、地域性和風險刺激性等,并提出發展對策。
16.從此便一飛沖天,在那個妖孽輩出的年代獨占鰲頭,終于在大秦帝國成立之日,脫去俗體,羽化飛仙。
17.董琨表示,簡化字早已有之,在元明清的小說等讀本中都出現過很多簡化的俗體字,民國政府1935年也公布過一個收字324個的簡體字表,只是后來沒有正式推行。
18.我們現在通行的楷書在魏晉時開始出現,而簡體字最早出現于南北朝的碑刻,到隋唐時,簡化字在民間已相當普遍,被稱為“俗體字”。
19.除了上面提到的“俗體字”,還出現了手頭字、簡筆字、滅筆字、破體字、省筆字等不同簡化字概念,國民政府將這些叫法統一稱為“簡體字”。
20.中國出版界前輩陸費逵早在1909年即撰文《普通教育應當采用俗體字》,第一次公開提倡簡體字。
21.張啟政對此解釋稱,古代人將簡體字稱為“俗體字”,是人們對少數繁體漢字一種約定俗成的簡寫方式。
22.唐宋以后,文字更加普及,為了書寫方便,于是大量使用簡體字,即所謂“俗體字”。
23.進入戰國之后,文字應用越來越廣,使用的人也越來越多,因此文字形體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劇烈變化,這主要表現在俗體字上。
24.校勘是文獻整理遇程中十分基礎、重要的一步。其中涉及拓本的選取,對異體字、俗體字、拓本泐蝕及錯、訛、脫、衍等問題的細致考辨。
25.編者將文獻中的繁體字、異體字、俗體字改為相應的簡化字和正體字;對文字錯衍脫漏的訂正,簡單的用符號標出,復雜的用文字說明。
26.但也有少部分的字采用民間流傳的異體字、俗體字、變體字。
27.彭凌特愣了一下,仔細看了一下工作證,上面的字他基本上不認識,都是些俗體字。
28.漢字方面,正體字與俗體字(近似于今簡體字)并用;文體上,文言文與白話文共生。
29.人們在開藥方、寫唱本、寫私信時使用的筆畫簡單的字,被稱作俗體字,與官方用來寫史書、習書法的“正體字”并行存在,難登大雅之堂。
30.漢字簡化運動從1909年陸費逵提出《普通教育應當采用俗體字》以來,差點就100年了。
31.我一度認為頹廢里含有高度的忠誠,而幻滅,無疑是一種痛快的自虐,不屑與笑瞇瞇的世俗體制多費唇舌,遂轉過頭去,不言不語,調自己的酒,把生命調成只有自己才喝得出來的具有甜酒味的死亡。簡媜?
※ "俗體"造句CNDU漢語詞典查詞提供。